11月24日,記者從第三屆國際新材料產業大會獲悉,近年來,蚌埠市堅持制造強市、產業立市戰略,大力發展六大新興主導產業和五大產業集群,聚力打造中國傳感谷和空天智造產業園。已成功舉辦兩屆國際新材料產業大會,吸引了一大批技術、資金、人才等要素資源在蚌埠互動耦合,助力新材料產業不斷發展壯大。目前全市擁有新材料產業規上企業365家,年產值近700億元。
新型顯示產業方面,蚌埠市充分發揮中建材玻璃新材料研究總院龍頭帶動作用,匯聚了凱盛科技、國顯科技、帝晶光電、鴻合科技等規上企業44家、年產值120億元,創建省級以上研發平臺42個,建成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0個,承擔國家級研發項目32個,獲批全國唯一的國家玻璃新材料制造業創新中心,建成國內首條8.5代TFT-LCD超薄玻璃基板生產線,在國內率先研發出30微米柔性可折疊玻璃,穩定量產世界最薄0.12毫米超薄觸控玻璃,高強柔性蓋板玻璃原片解決“卡脖子”難題。
傳感器產業方面,蚌埠作為中國三大傳感器研發生產制造基地之一,匯聚了希磁科技、中科米微、禹芯半導體、安徽北方微電子研究院等規上企業39家、年產值110億元,集聚了中國兵器214所、中電科40/41所等一批科研院所,引進培育的芯動聯科已在上交所科創板成功上市,成為全省唯一同時擁有集成電路和MEMS晶圓生產線的城市,形成了集研發、設計、制造、封裝、測試和應用為一體的完整產業鏈體系。成功創建MEMS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等一批研發平臺,聚力打造的中國傳感谷,是安徽省人工智能產業“三谷”之一,全力打造自主可控、芯體最多、種類最全、產值超千億的智能傳感器產業集群。
新能源產業方面,該市大力推動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光伏電池等“新三樣”和新型儲能產業發展,集聚了凱盛光伏、弗迪電池、寶馨科技、??厝?、壹石通等規上企業47家,年產值160億元。在晶硅太陽能電池領域、薄膜太陽能電池領域、新能源電池領域分別形成較完整的產業發展鏈條。銅銦鎵硒太陽能電池組件,光電轉換效率達20.3%,刷新世界紀錄,在蚌埠建成國內第一條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300MW銅銦鎵硒薄膜太陽能電池生產線。建成投用“光伏建筑一體化監測平臺”,成為全國領先、全省首個智慧雙碳服務大數據中心,每年節約16.24萬噸標煤,年減排二氧化碳約40.44萬噸,綠色低碳已經成為蚌埠發展最鮮明的底色。
生物基產業方面,蚌埠市充分發揮發酵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等4個國家級創新平臺、聚乳酸新材料制造業創新中心等18個省級創新平臺作用,大力發展非糧生物基新材料聚乳酸產業,構建了“四聚一素”全產業鏈發展體系,集聚了豐原集團、中糧生物科技、雪郎生物等規上企業104家、年產值290億元。豐原集團建成了全球產能規模最大、產品鏈條最全、技術工藝最優的聚乳酸產業鏈,打通了“秸稈-制糖-乳酸聚乳酸-產品應用”全技術鏈條;雪郎生物生產的DL-蘋果酸國內市場占有率第一,產能位居世界前列。如今,以聚乳酸為原料制作的紡織服裝、塑料包裝、家用裝飾、餐具用品等可降解綠色生活用品正走進千家萬戶,將農作物的秸稈資源制成牛飼料,形成牛與田互供“營養餐”的良性循環,真正實現“秸稈變肉”。
化工材料產業方面,該市依托31個國家級、省級技術研發平臺,與南開大學、北京理工大學、西北工業大學、中科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等高校院所開展產學研合作,集聚了八一化工、佳先股份、海華科技等規上企業130家、年產值135億元。八一化工成為全球最大的解熱鎮痛原料藥和硝基氯苯系列產品龍頭企業。海華科技擁有自主研發間甲酚、L-薄荷醇的生產工藝,打破了國外長達30年的技術壟斷。隨著全球化工新材料產業發展整體步入高技術引領、產品迭代速度快、產業規模和需求不斷擴大的階段,蚌埠將持續深耕化工新材料領域,為傳統產業轉型、新興產業提升市場競爭力。
下一步,蚌埠市將以本次大會的召開為契機、為動力,堅持以硅基新材料產業為支撐,傾力打造“中國傳感谷”;以生物基新材料產業為依托,傾力打造“無塑蚌埠”;以“碳達峰、碳中和”為牽引,傾力打造“綠色珠城”。(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 劉曉然 何婉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