淠河渡槽內的水體為居民飲用水,迎水面為4mm厚的食品級316L不銹鋼,保證合肥市水源的水質安全。
中安在線、中安新聞客戶端訊 城市供水能力影響著城市的人口承載力。合肥市目前實有人口已經突破千萬,伴隨著城市規模擴大和人口遞增,對水源的需求度也不斷提高。
合肥坐落皖中,背靠江淮分水嶺,由于先天水資源供給不足,屬于缺水型城市。當前合肥城市用水主要來源于董鋪水庫等本地水庫和淠河干渠引水。
引江濟淮工程的建設將為合肥都市圈開辟新的水源,也為推進江淮水網建設和置換淠史杭灌溉水源并增加向城市生活供水提供了有利條件。
計劃今年月底開工建設的引江濟淮二期合肥水源工程將成為合肥的第二大主水源,并和現有的大別山水庫群一起形成合肥市“兩源一備”的城市供水格局,整個工期約為30個月。
引江濟淮二期合肥水源工程擬從江淮溝通段與淠河總干渠渡槽交口的東北角采用箱涵取水,經泵站提水,采用箱涵輸水至淠河總干渠進行補水,從而承擔引江濟淮向合肥市董鋪水庫、大房郢水庫、眾興水庫和淠河總干供水區范圍的補水任務。此外,該工程還將提升潛南干渠灌區抗旱能力,相機補充灌區水量和退還灌區被擠占的河道生態用水。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淠河總干渠與江淮運河“十字相交”。在引江濟淮渠道開挖過程中,為了不把淠河總干渠“挖斷”影響其正常通水,因而提前在J46+520的位置建設了一座高出江淮運河30米的“水橋”——淠河總干渠渡槽。
淠河總干渠渡槽
淠河渡槽內的水體為居民飲用水,水槽均采用不銹鋼復合板,迎水面為4mm厚的食品級316L不銹鋼,背水面為Q345qD結構鋼材,采用軋制工藝進行復合成型,從而保證合肥市水源的水質安全。
據悉,淠河總干渠渡槽主跨110m,邊跨68m,是世界最大通水通航渡槽,超過了德國的馬格德堡水橋。渡槽通航標準為5級航道,100t級船舶,引江濟淮通航標準為2級航道,2000t級船舶。這座世界最大通水通航渡槽形成了“河上有河、橋上通水、橋上通船”的獨特景觀,成為名副其實的“水上立交”。(記者 汪應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