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記者從在北京召開的2023世界制造業大會新聞發布會上獲悉,2018年以來,安徽已經連續成功舉辦5屆世界制造業大會,2023世界制造業大會將于9月20日至24日在合肥舉辦。
據了解,5年來,世界制造業大會正逐步成為安徽乃至全國標志性、引領性、高能級的開放合作平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制造業盛會。據安徽省政府副秘書長、辦公廳主任孫東海介紹,如今,世界制造業大會影響力越來越大,聯動性越來越強,帶動力越來越足。此外,在世界制造業大會穩步向前的同時,安徽也在不斷加快推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5屆大會累計集中簽約項目3021個
據介紹,前5屆大會先后邀請到英國、韓國等作為主賓國,共邀請到來自數十個國家和地區的外國政要及政府官員、500多位世界500強企業高管出席,嘉賓客商14000多人次參會。按照政府引導、市場化運作方式組織展覽展示,共有2693家國內外企業集中展示制造業領域新產品新技術新成果10600余件。
聚焦世界制造業發展前沿領域,舉辦高端制造、科技創新、跨國合作等專題活動、論壇50余場,全球首發量子科技等自主創新技術、產品,發布《全球制造業創新指數白皮書》《中國新能源汽車高質量發展報告》等權威成果報告近30份。大會永久會址落戶合肥。
目前,安徽積極融入“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發展、中部地區崛起、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等國家戰略,5年來共有20余個?。▍^、市)參加了大會各項活動,先后邀請上海、江蘇、浙江、福建等作為主賓省。在大會期間發起成立中部地區、長三角國際商會聯盟,建立常態化合作機制。設立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成果展區,舉辦長三角新型顯示一體化發展等主題論壇,共建G60科創走廊、產業聯盟和產業鏈供應鏈協同機制。2022年,大會簽約項目中滬蘇浙投資項目236個,占比42%。
聚焦制造業提質擴量增效,連續舉辦央企、民企、外企、港澳企、臺企、僑企“六百”項目對接活動,前5屆大會累計集中簽約項目3021個,其中外資企業簽約項目1153個,德國大眾新能源汽車、比亞迪新能源汽車、蔚來智能電動汽車產業園等一批百億、千億級重大項目落地。去年大會首次舉辦聯合國及國際公共采購說明會,數十家企業現場注冊為聯合國采購供應商,讓世界更多分享中國制造機遇。
今年前七個月安徽規上工業增加值居全國第7位
世界制造業大會一直致力于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全球制造業盛會,也是推進安徽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一個重要舉措。在世界制造業大會穩步向前的同時,安徽也在不斷加快推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據安徽省經濟和信息化廳廳長馮克金介紹,2018年以來,全省規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7.5%、居全國第5位。2022年,全省規上工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4.9萬億元,居全國第10位。今年1-7月,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2%、居全國第7位。
通過突出集群集聚,安徽產業特色更加鮮明。聚焦新能源汽車、先進光伏和新型儲能、新一代信息技術等重點領域,打造萬千億級產業集群。大力實施汽車“首位產業”培育工程,全省汽車產量從2018年的82.4萬輛提升至2022年的174.7萬輛,其中新能源汽車產量從15.8萬輛提升至52.7萬輛、年均增長52.5%;今年以來安徽汽車產業逆勢上揚,1-7月全省汽車產量123萬輛、居全國第3位,其中新能源汽車產量42萬輛、居全國第4位。光伏產業營收從374億元提升至1955億元,居全國第4位,年均增長50%以上,光伏玻璃日融化量占全國57%、逆變器產量占全國1/3以上。集成電路產業營收從140億元提升至497億元、年均增速超30%。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的比重由24.7%提高到41.6%。
目前,安徽正大力實施產學研協同創新行動,創建智能語音、玻璃新材料2個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居全國第3位;每年滾動實施工業強基、揭榜掛帥和重點產學研項目300個以上,累計培育“三首”產品1331個,特別是今年以來,大孔徑磁共振醫療成像系統、卷對卷雙面同步光刻機等25項產品(技術)實現國產替代。
通過大力實施專精特新倍增行動,健全完善優質企業梯度培育體系,優質企業加速涌現。目前,已安徽已累計培育省級專精特新企業5854戶,創建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597戶、居全國第8位;培育世界500強企業2戶、營收超千億企業5戶、中國制造業500強企業16戶,海螺集團入選“創建世界一流示范企業”名單。
據介紹,安徽正大力實施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方案和支持政策,開展“數字領航”、數字化普及、“行業大腦”培育等十大工程,累計創建國家級工業互聯網“雙跨”平臺3個、居全國第5位,打造世界級“燈塔工廠”4個、居全國第3位,工業云平臺應用率達到62.6%、居全國第4位。
通過縱深推進“畝均論英雄”改革,2022年全省規上工業畝均稅收和營收同比分別增長25.3%、14.3%。在全國率先開展省級綠色工廠評價,累計創建國家級綠色工廠165家、綠色園區17個,分別居全國第6位、第2位,2018年至2022年全省規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累計下降17.6%,降幅高于全國4個百分點。大力實施“促進制造業提質降本23條”等政策,2018年以來累計新增減稅降費及退稅緩費4800多億元。
(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 常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