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科技創新“關鍵變量”轉化為高質量發展“最大增量”,重中之重是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從科學家到企業家,兩者之間的鴻溝,要靠有為政府來彌合。
今年以來,合肥持續暢通科技成果轉化渠道,讓越來越多科技成果從“實驗場”邁向“大市場”。截至目前,已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新成立企業226家。
將服務送到實驗室
今年剛滿40歲的張俊,是科學島強磁場科學中心副研究員,6月份他多了一個身份:企業技術團隊負責人。
從實驗室到企業,張俊帶著使命而來,那就是將團隊積累了十幾年的成果,應用到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回收產線上。
成果來自去年打破世界紀錄的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按罂茖W裝置渾身是‘寶’?!睆埧“l現,研制裝置中央控制系統所形成的技術積累,就可以很好地應用在新能源汽車退役電池回收自動化產線的研制上。
“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一般使用5~8年就需要退役回收?!睆埧「嬖V記者,傳統回收工藝設備能耗高,在電池正極材料稀貴金屬的提取上易造成污染和浪費。而他們研發的自動化系統集成技術與工藝,既節能環保,還可以提高回收效率。
看著合肥新能源汽車發展帶來的巨大市場需求,2022年張俊和團隊決定將成果推向市場。恰在此時,島上召開的大科學裝置“沿途下蛋”交流會,讓他結識了合肥市科技成果轉化專班。
張俊認為,科研人員創業存在不少短板,比如,對政策了解不足、關鍵流程把控不到位,等等?!叭绻兛孔约好^過河,很容易踩坑??萍汲晒D化專班為我們搭了一座‘橋’?!彼嬖V記者,從政策解讀、市場分析到股權架構、企業運營等,專班將服務送到了實驗室,給團隊帶來了很大幫助。
今年6月,在中科合肥技術創新工程院,安徽中科鴻光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組建成立,張俊擔任技術團隊負責人。目前,他正帶領團隊打造一條新型退役動力鋰電池回收中試產線,這也將成為企業的第一代產品。
聚焦成果轉化“轉什么”,今年以來科技成果轉化專班繼續常態化對接高校院所,挖掘可轉化科技成果。截至7月底,已摸排高校院所科技成果1898項,推動市內外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轉化在肥新成立企業226家。
接下來,科技成果轉化專班將不斷拓展科技成果挖掘范圍,推動更多優秀成果來肥轉化,加快促進科技成果就地交易、就地轉化、就地應用。
培育產業“良種”
一項項科技成果,就像播撒在創新土壤里的“種子”。今年以來,越來越多良種在合肥“破土生長”。
安全性一直是鋰離子電池行業發展的痛點。憑借多年科研積累,合工大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項宏發教授帶領團隊從材料本身入手,通過凝膠電解質技術創新,實現了電池內部從液態到半固態化的設計制造,從而降低了電解液滲漏的風險,極大提升了電池結構的穩定性和安全性。
新能源汽車和儲能領域的固態電池,無疑是合肥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一顆“良種”。憑借技術優勢和市場前景,今年該項目在合肥轉化成立企業后,順利獲得了種子基金的支持。
“種子基金便捷靈活快速的支持,對初創企業很關鍵?!痹陧椇臧l看來,種子基金的價值不僅僅在于200萬元資金本身。企業運營初期,設備采購、人才招聘等各種事宜都要用到錢,如果沒有種子基金,這些事他們依然會做,但可能就會因為缺錢而放慢企業發展的節奏。此外,種子基金對項目的肯定,也幫助他們更容易獲得社會資本的青睞。
“為加大基金‘扶早、扶小、扶優’力度,去年合肥設立總規模5億元的種子基金,與天使基金相比,其所投資項目處于更早期的階段?!焙戏适蟹N子基金運營管理方、合肥市科創集團副總經理黃敘新介紹說,今年以來,種子基金瞄準高端裝備制造、集成電路、生物醫藥與大健康、新材料等戰新產業,已簽約放款項目25個,合計4760萬元,完成了“芯屏汽合”“急終生智”產業全覆蓋。
黃敘新告訴記者,接下來,合肥將發布種子基金子基金,將種子基金規模擴大到10億元,支持更多科技成果團隊轉化落地,為合肥產業發展輸送更多源頭活水。
架起“快速通道”
一條條科技成果轉化的“快速通道”在合肥架起。
8月8日,哈爾濱工業大學(合肥)技術轉移分中心揭牌?!巴ㄟ^技術轉移中心的聯絡、對接功能,哈工大與合肥在成果轉化上的聯系將更加緊密?!笔锌萍季重撠熑私榻B,今后,哈工大的新成果將能更加便利地來到合肥進行路演、推廣、開展落地合作、獲取轉化服務等。
今年以來,聚焦科技成果轉化,合肥持續加強與大學大院大所合作,已新增了9家新型研發機構。4月底在合肥高新區成立的合肥光電半導體產業技術研究院便是其中一家。該研究院是由中國科學院沈學礎院士、遲力峰院士領銜組建,依托復旦大學信息學院和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的研發團隊,打造的“產業創新型”新型研發機構。
一條條“快速通道”,讓更多成果加速走出實驗室,走進合肥“大市場”。截至目前,全市44個新型研發機構,累計孵化高科技企業1200余家,其中國家高新技術企業300多家,實現營收超280億元。
市科技局負責人表示,市科技局將持續做好校(院)地對接的“聯絡員”、成果收集的“偵察兵”和專家團隊的“服務員”,培育更多科技創新企業,把合肥建設成為科技成果就地應用“露天實驗場”。
·記者 葛清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