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勢互補,集聚發展新動能
在合肥市文忠路與魏武路交口,總建筑面積約18萬平方米的少荃湖科創中心正式揭牌啟用。
繼北航合肥創新研究院入駐后,少荃湖科創中心聚焦“三基地兩平臺”建設,重點圍繞電磁兼容、無人駕駛等方向,推動更多科研成果從“實驗室”走向“應用場”。目前蘇東林院士的電磁安全以及無人駕駛、集成電路等團隊落地,簽約落戶長鷹恒容、踏歌智行等8個科創項目,賦能助力區域產業經濟高質量發展。
距離少荃湖科創中心4公里外,總建筑面積約10萬平方米的科創大廈啟用開園。依托科創大廈平臺載體,重點布局微顯示、集成電路產業,招引新型研發機構,培育科創企業,目前,已入駐為國半導體、沃能新能源、芯澤科技等項目,為高質量發展貢獻“科創力量”。
而在位于皇藏峪路與珍珠路交口的數字科技產業園,已簽約入駐明峰醫療、安杰萊康復機器人等項目。該產業園定位打造數字賦能產業的智造新高地,重點聚焦云計算、大數據、數據通訊、物聯網等產業項目,形成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示范高地。
據悉,新站高新區按照優勢互補、錯位發展原則,規劃建設了一批國有優質創新載體和特色園區,并在園區內部和周邊融入生產、生活、生態相關配套,著力打造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和高品質科創空間載體,努力實現“一棟樓就是一個創新聯合體,一棟樓就是一個產業鏈”。
六大行動,構建科創大體系
揭牌啟動儀式上,新站高新區正式對外發布“1356科創體系建設方案”,聚焦新型研發機構、高校院所成果轉化、優質孵化運營機構等領域,加大科技招商和人才招引力度,建設形成全域科創發展格局。
據介紹,該區重點聚焦“一核+三帶+五園+六大集群”總目標,大力實施創新主體培育、科創載體量質齊升、高能級研發平臺突破、科技成果轉化攻堅、創新生態營造、人才集聚提升等“六大行動”,加快形成“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園”產業孵化鏈和創新生態圈,全力打造少荃湖科創走廊。計劃到2027年,全區打造省級以上創新平臺超過120個,新型研發機構超過10家,科創孵化載體面積達到200萬平方米,培育高新技術企業突破800家。
“一核”即少荃湖科創中心。這里擁有城湖共生的生態本底,縱深開闊的發展空間和輻射周邊的配套資源,通過謀劃布局、高標準建設孵化園區、總部經濟、人才公寓、酒店等設施,輻射帶動科創要素聚集,打造成為全區原始創新策源地、科研經濟先行地和創新人才聚集地。
“星光大道”魏武路橫貫東西,路暢業興,已形成以京東方、維信諾、清溢光電等產業項目,“地緣相近”“業緣相融”,也為“產學研”合作帶來更多可能。未來,道路沿線將布局高端裝備產業園、中國芯視界和中小企業產業園等載體,重點引育微顯示、高端裝備等科技型企業入駐,打造“魏武路新芯產業科創帶”。
連接南北的文忠路,沿線分布安徽中醫藥大學、安徽職業技術學院等高教基地資源,同時合肥智慧產業園、峰創慧谷、中醫藥大學科技園等環大學創新生態圈既成,面積超80萬平方米,下一步將圍繞“文忠路產教融合科創帶”,吸引高校院所科研成果轉化和大學生創新創業孵化項目入駐。
新海大道連接七里塘和瑤海社區兩大成熟片區,此次將結合全區騰籠換鳥攻堅行動,規劃建設方橋國際軟件園、文化創意園等,打造小微企業集聚區,塑造“新海大道轉型升級科創帶”新形象。
新站高新區扎實推進重大創新平臺內涵式建設和重點產業園區提升式發展,規劃打造視創產業園、數字科技園、智慧產業園、聲谷信創產業園、東湖現代科技創業園等五大科創園區。在現有的新型顯示產業集群、集成電路產業集群和新能源及新材料產業集群基礎上,招引培育一批創新能力強、發展潛力大的科技企業,重點布局大健康、智能制造、未來技術產業,打造“六大產業集群”,實現高質量創新驅動發展。
(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 武鵬 通訊員 趙旭 張敏/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