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7日24時,隨著附著在萬寧橋東側的管道拆除完畢,萬寧橋的歷史風貌得到進一步改善。北京青年報記者昨日從北京市文物局了解到,從2021年至今,本市采取多項措施為萬寧橋“減負”,并取得階段性進展,接下來將繼續推進萬寧橋的修繕及環境整治。
移除古橋東側管線
歷史風貌明顯改善
位于地安門外大街的萬寧橋,南北跨越于玉河之上,是北京中軸線與大運河玉河段的交匯點,至今已有700多年歷史。2020年,經系統勘測評估,萬寧橋使用狀況尚好,但文保狀況較差——存在橋體石材開裂或風化、勾縫滲水或脫落、橋體外掛市政管道、周邊景觀雜亂等問題,影響到文物的展示效果。
北青報記者從市文物局了解到,推進萬寧橋的保護極為復雜,需要解決好文物保護與交通功能、市政管線之間的關系,要協調交通部門優化交通組織,要協調市政部門遷改市政管線,更要考慮橋體兩側東城區、西城區環境整治的統一標準等等。
為給萬寧橋“減負”,2021年,本市對萬寧橋通行車輛限速30公里/小時,限載總重20噸,調出82路公交車和3條夜間線路,并將鉸接式公交車改為單機公交車。2022年,本市完成萬寧橋一期修繕工程,調整了橋東側的綠化空間,增加了親水步道,修整了橋西側的河道駁岸。2023年,本市繼續為萬寧橋“減負”。2月27日24時,附著在萬寧橋橋體東側的自來水管道及通訊管路光纜拆除完畢,徹底解決了橋體東側外掛市政管道、影響文物保護及展示效果這一長期困擾萬寧橋的問題。
北青報記者在現場看到,清除雜亂的管線之后,萬寧橋東側呈現出較為整潔的歷史風貌。
整治工程做“減法”
將拆除鎮水獸籠架
對于開展萬寧橋整治工程,北京市規劃院名城所所長葉楠介紹,此前萬寧橋東側橋體大部分被供水管、鋼架等物遮蓋,這對于城市文化傳承是很大的損失,橋本身疊加的重負也不利于橋本身的保護,希望通過這次整治,能夠對橋體有一個很好的保護展示。
“不會看到額外增加了什么,整治過程中我們以減法為主,通過最小的改動,讓公眾感受文物的價值?!比~楠談到,在整治過程中多部門協作,讓一些地上的市政設施入地,拆除廢棄的交通桿體,挪走不用的隔離墩,從而營造出比較干凈、簡單的場景來烘托文物古跡,同時確保了民眾生活不受影響,萬寧橋的整體景觀有了非常大的改善。
葉楠指出,萬寧橋西側的石雕鎮水獸非常精美,出于安全考慮,相關部門設置籠架把它保護起來,但這并非很好的保護方式,文物的價值并未得到很好的呈現。他們計劃在接下來的整治過程中將籠架拆除,目前正在制作鎮水獸的展示牌。拆除籠架后如何保護鎮水獸?葉楠指著鎮水獸旁幾個新的石墩介紹:“這幾個石墩將成為低矮的保護設施,未來人們不用隔著籠架觀賞鎮水獸,要為公眾創造更好的游覽、探訪環境,感受濱水場景?!?/p>
北青報記者注意到,萬寧橋東側的兩具石雕鎮水獸其保護籠架已經拆除,視覺效果得到了明顯改善。
萬寧橋已有738年歷史
系古橋中的“活文物”
北京的古橋歷史悠久,而歷經朝代更替、城市變遷,北京一些古橋或被拆、或被埋、或被現代橋梁所取代,逐漸淡出了公眾的視野。據《北京志·市政卷·道橋志》記載,北京有記載最早的跨河橋梁,是金中都城的會城門橋,現已無完整實物。據北青報記者了解,北京現存已知的古橋,絕大多數被認定為文物,有少數古橋仍服務于市政交通,如萬寧橋、金鱉玉蝀橋(北海大橋)、朝宗橋、十三陵的北五孔橋等等,成為一處處“活文物”。
《北京文物地圖集》記載,萬寧橋,始建于元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明、清時又稱后門橋。橋初為木構,后改為單孔拱券石橋,南北向長34.6米,寬約17米,橋拱凈跨度約7.2米。1984年公布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名后門橋。2000年恢復萬寧橋和附近水面,同年應侯仁之教授建議,經市地名辦批準,恢復萬寧橋原名。萬寧橋2013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大運河的遺產構成。
文/本報記者 崔毅飛
攝影/本報記者 袁藝 郭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