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偉仁院士在安徽合肥首次闡述中國小行星探測與防御體系
    來源:安徽商報 責任編輯:陳衛華 分享到 2025-09-05 18:27:56

    9月4日至5日,以“小行星探測、防御和資源利用”為主題的第三屆深空探測(天都)國際會議在安徽合肥召開,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深空探測實驗室主任兼首席科學家吳偉仁院士作題為《中國小行星探測與防御》的主旨報告,系統性介紹了小行星探測、防御與資源開發利用領域的國際發展趨勢和最新成果,提出中國小行星探測、防御和資源開發利用構想,并向國際伙伴發出了合作倡議。

    小行星探測防御與資源開發利用是全人類共同的任務。

    太陽系中有超過數十億顆小行星,他們是太陽系形成與演化的“活化石”。小行星富含鐵、鎳、鉑族金屬以及水冰等資源,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主要航天國家對此高度重視。同時,近地小行星也是太陽系中最具潛在威脅的天體之一,小行星撞擊被列為威脅人類生存的二十大災難之首。

    小行星發現與監測主要依賴地基光學、地基雷達和天基紅外三種手段,美國相對完整地構建了地基為主、天基為輔的近地小行星監測預警網,在此基礎上,建立了“哨兵”撞擊監測系統,用于分析確定小行星軌道,評估撞擊概率,發布短期預報。自上世紀90年代開始,美國、日本、歐空局開展了10余次小行星探測、防御與資源勘察任務,取得一系列重大科學發現,并證明動能撞擊技術可有效改變小行星軌道。吳偉仁院士指出,小行星探測、防御和資源開發利用,直接關系到地球安全和人類福祉,工程體系構成復雜、產業經濟潛力巨大、在軌實施技術難度大、適宜開展國際協作。

    構建相對完善的小行星探測與防御體系

    近年來,中國國家航天局相繼啟動了近地小行星探測計劃和小行星防御等工程論證和實施,明確提出“論證建設近地小天體防御系統”。2025年5月29日,天問二號探測器成功發射,目標是對近地小行星2016HO3進行采樣返回,其后對主帶彗星311P開展伴飛探測。

    中國科學家從監測預警、在軌處置、體系應對等方面,提出了建設相對完善的近地小行星探測防御體系戰略構想。一是構建精準預警、常態運行的天地一體化協同監測預警體系。形成多口徑搭配、多功能結合、高效協同的地基監測網,滿足日常編目、威脅預警、短臨預報等任務場景需求。構建小行星探測與防御綜合服務系統,具備數據匯集、編目更新、風險研判等能力,實現小行星探測與防御業務化運行。二是在軌處置方面,形成“動能撞擊為主、多技術互補”的處置能力。研制多種手段的處置航天器和在軌評估航天器,建立近地小行星防御任務庫,針對不同尺寸小行星撞擊風險,提前制定處置方案,實現“發現即有預案、風險即能應對”。

    為實現上述目標,中國科學家提出在軌處置演示驗證任務。任務擬采用“伴飛+撞擊+伴飛”的任務模式,發射觀測器和撞擊器,觀測器先期抵達對目標小行星進行抵近觀測,獲取其詳細特性參數。然后,撞擊器對小行星實施高速撞擊。撞擊全過程將通過天地聯合方式,采用近距離高速成像等技術,開展小行星軌道、形貌和濺射物變化觀測,準確評估撞擊效果。

    小行星資源開發利用前景廣闊

    小行星資源開發利用是指對小行星礦物、水冰等資源的探測、開采、加工、運輸及利用的一系列活動,包括勘察與評估、開采與加工、運輸與利用等主要環節。小行星資源開發利用領域不僅是深空探測的重要方向,更是未來太空經濟和地外資源補給的核心支撐。

    隨著空間核能源、量子技術、具身智能等新技術不斷取得突破,將大力推動小行星資源開發利用走向智能化、低成本、商業化運營模式,逐步形成規?;⌒行琴Y源開發利用產業鏈, 將成為深空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安徽省是核聚變、量子技術和深空探測的創新高地,在深空資源開發利用方面具有融合創新的獨特優勢。

    吳偉仁院士向全球伙伴發出合作倡議,在地面聯合監測、聯合研制與載荷搭載、數據與成果共享等方面開展積極合作,攜手共進,建設小行星防御體系,發展深空經濟,保護地球家園,賡續人類文明。

    (安徽商報 元新聞記者 梁?。?br>

    聲明:
    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安徽商報、安徽商報合肥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安徽商報或安徽商報合肥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成熟熟女国产精品一区二区_超碰在线中文字幕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在线观看_一级欧美一级日韩片_亚洲色偷偷偷网站色偷一区_亚洲成l人在线观看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