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期策劃】貼秋膘
    來源:安徽商報 責任編輯:張雪子 分享到 2025-09-01 09:30:24

    小時候貼的膘發揮了作用

    □ 花菜

    小時候我是個瘦小孩。我媽和我姥姥經常提起,我出生的時候瘦得像個小貓,手像雞爪子那么小。一直到上小學,鄰居還會常打趣我:“家里好吃的是不是都被你爸媽吃了?”

    80后的童年,大多家里沒那么寬裕,但吃飽飯是沒問題的。但我小時候不愛吃飯,追著小孩喂飯這樣時髦的事,我媽幾十年前就干過,為了勸我吃飯,給我的稀飯都是加了糖的。我爺爺是個鄉村醫生,他跟我媽說,你這樣不對,餓她兩頓就吃了。我媽就很生氣,怎么能讓孩子餓著呢。后來我自己有了小孩,想跟她說,我爺爺說得對,想想終究沒敢說。

    20世紀80年代的小城,我每天還有一份鮮牛奶喝。我媽每天把牛奶煮開,里面再打一個雞蛋。但是我也不領情,一吃雞蛋就頭暈,一喝牛奶就肚子疼,真是難伺候。

    因為一直是個小瘦子,每年暑假回老家,姥姥總要想法子給我貼貼膘。她帶我趕集,買“青魚”回來燉湯,然后看著我吃。青魚就是甲魚,一大碗甲魚湯連湯帶肉吃下去,再挑食的小孩都服服帖帖的。后來,每次在婚宴上吃濃油赤醬的“霸王別姬”,我都想起甲魚湯,不用這么復雜,燉湯最好吃了。

    暑假里還是抓“知了猴”的好時節。知了在地下蟄伏十多年,破土而出時就是逮住它的最好時機。天剛擦黑,姥姥就帶我去抓知了,拿著大手電筒。田埂邊的大楊樹林子里影影綽綽幾團手電筒的燈光,那都是拎著蛇皮袋抓知了的老鄉。姥姥并不擅長這個,我們忙活一晚上一只也沒抓到,只撿到幾只蟬蛻?;丶衣飞?遇到拎著蛇皮袋滿載而歸的熟人,送了我們一些,總算沒白跑?!皹O致的美味往往只需要最簡單的烹飪方式”,姥姥起油鍋,知了下鍋炸熟,連鹽都不用放,焦香酥脆,真是難以形容的好吃。

    平日里,姥姥如果進城來看我,總要買肉和雞蛋送來。我小時候最喜歡吃肉燒茄子,姥姥每次來都買五花肉給我做。北方的茄子圓滾滾的,或紫皮或青皮,偶爾還有白皮。五花肉先下鍋,加水燉過一會后,放切成大塊的茄子,燉到肉和茄子俱軟爛就出鍋了。吃的時候還要舀一小勺菜湯拌在米飯里,真是滿嘴油汪汪。

    可能是小時候貼的膘真的發揮了作用,我漸漸從一個小瘦子長成了一個壯實的少女,然后成了一個胖胖的中年人。從上大學離家,從沒有為“胃口”發過愁。大三的時候考研,跟隔壁寢室一個姑娘每天相約上自習。但我倆最有勁頭的是晚自習前那頓飯,二里街、官亭路都吃遍了,最常吃的是沙縣小吃,一人一籠蒸餃,配上一盅茶樹菇老鴨湯,偶爾還要加一份炸餛飩。上自習時,還要揣上兩包安慶老奶奶花生米,我說你知道嗎,花生米配橘子特別好吃。她說我小時候配黃瓜吃,黃瓜心掏出來把花生米塞進去,特別好吃……吃貨的世界里,我們惺惺相惜。

    胃口好的人對食物特別寬容,南甜北咸都能吃出滋味來。剛畢業時,在蘇州工作,那里的盒飯炒青菜都要放糖,同屋的是個東北姑娘,三天兩頭吃泡面。我覺得青菜是甜了點,紅燒肉甜甜的還蠻好吃的。

    但我媽至今堅定地忽略我已經成為一個胖子的事實。在家吃飯,但凡我先放下筷子,她總要滿臉憂慮地問我一句:“就吃這么點?”只好端起碗再吃一點。熱愛吃飯,總歸也不是壞事。

    不貼都是一身膘

    □汪漪

    雖還是酷熱難耐,不少人開始忙著貼秋膘了。處暑之后,各類果實成熟,胃口好轉,一批健脾溫補的食物也上市了。

    以前沒有空調,夏季胃口不好,一個暑假總要瘦幾斤。每年秋季開學前,爺爺都會給我們稱下體重量個身高。爺爺拿直尺壓在頭頂上,尺端頂住門框,鉛筆在此處畫下橫線。門框上,從下往上,一年又一年的刻上身高。稱體重可就是個大工程了。一家人齊上陣,用繩子系住被單兩端,小孩坐在被單上,繩子掛到秤桿上。一手拎不起來,爸爸叔叔用扁擔抬起來,爺爺移動秤砣,記下數字。即使正是長身高的年紀,“苦夏”之后都會輕幾斤。

    沒事,秋天到了,胃口打開了。秋梨上市,芡實成熟,鯽魚豐美。汪曾祺也說過,芡實老了,夏天也就過去了。

    芡實也叫雞頭米。因其果實為球形,頂端有宿存的雞喙狀花萼,形如雞頭而得名。秋季雞頭米成熟,沒有大人出手,小孩很難吃得上。果實藏在葉片下,翻開葉片,割下果實,莖稈果殼上全是硬刺。戴上手套,用剪刀把殼撬開,翻出果球,雞頭米藏在白色的花房里,像剝石榴一樣,一個個摳下來。摳下來的雞頭米,就是種子,外面還有一層硬殼。一層又一層的,剝掉這一層殼,才能吃得上。正是如此,雞頭米的價格一直不便宜。

    收割回來后,小孩拿上果球,一般不會獨享。喊上小伙伴,你一粒,我一粒,細細地用牙嗑開硬殼,吃下果仁。果仁硬實,淀粉含量高。勾芡的芡,此前就是芡實的芡。

    對于小孩子來說,雞頭米不甜不咸,口感并無優勢,但它長得圓圓白白的,像一顆顆小珍珠,粉白可人,且來之不易,所以珍惜。

    雞頭米采摘繁雜、顏值高,且健脾祛濕、滋養補腎,藥食同源,頗受文人喜愛。曹雪芹就很喜歡雞頭米,《紅樓夢》中多次現身。寶玉曾遣襲人送給史湘云的兩樣鮮食,一是紅菱,一是雞頭米。他還創作了一道流傳至今的名菜“大蚌燉珍珠”,即鯽魚燉芡實。雪白滾圓的芡實塞進魚腹,恰如蚌含珍珠?!峨S園食單》里也有芡實的很多做法,磨碎做成糕點、芡實蒸老鴨等等。

    在老家,除了作為鮮食小吃,芡實一直都是一道素菜。最常見的就是用來煮粥、燉湯,也可單獨蒸煮。媽媽把它放在陶罐里,在火上慢煨,火候到了,一股清香,撒點糖,粉粉糯糯的,口感厚實又清爽,很奇妙。

    小舅媽在杭州,經常寄曬干的雞頭米來。小舅媽寄東西都是整箱整箱的,兩大包雞頭米,媽媽用來煮粥、燉銀耳,從秋吃到冬。

    飲食習慣也與區域有關,牛羊肉在我們老家不是葷腥主流。我家基本不吃牛羊肉,不吃鴨鵝,媽媽有時燉了雞湯鴨湯,需要攤派任務,強制喝。但魚蝦和米飯一樣,得天天有。

    鯽魚在秋季與春季最肥美。這時節,鯽魚燒毛豆,鮮香撲鼻。多年圍觀我也學會了,且拿手。大火將鍋燒紅,倒油,撒鹽,放魚,不要急著翻面。待魚尾焦黃,加醋、老抽、姜片,加水。水燒開后,放毛豆。毛豆的量不能多,太多會蓋了魚的鮮。

    還有比鯽魚燒毛豆更鮮的,那就是雜魚燒毛豆。鯽魚、白條、汪丫、草魚,不拘什么魚,手掌長,加一點河蝦,仔細煎一下,倒入毛豆,香氣四溢。用這個魚湯拌米飯,不用菜,也能吃一碗。

    這都是以前的事了,現在哪還要貼秋膘,不貼都是一身膘,國家都在喊減肥。以前稱體重,覺得特好玩,根本不關心數字?,F在無比關心數字,也簡便,站上電子秤就行,但是不敢啊,天天假裝秤壞了。

    秋補

    □小麥

    處暑過后,秋老虎一點也不遜色,太陽還是曬得皮膚生疼。但是,畢竟節氣到了,出伏了,秋天第一件事就是要補秋膘,算是季節轉換所需要的儀式感。

    捫心而問,補秋膘這事,我不配。它應屬于那些在夏天被虐過的人。有個朋友,體質孱弱,一入盛夏就苦不堪言,空調不止不能拯救,反而說開了空調全身酸痛,不開又如在火上炙烤,不動而全身出汗,如此受罪地過一個夏天,她往往要瘦好幾斤,補秋膘簡直是當務之急。但像我這般皮實的人,從不理解這般苦楚。我是隨遇而安型,只要有空調,就能拯救一切。我的夏天從來是輕松度過,從無苦夏可言。

    但畢竟是秋天了,我也煞有介事,發個微博,說你們補秋膘嗎?配一個老鄉雞餐盤,喝點雞湯吃個雞湯面就算補了,但是,今年我想趁著季節的名義,做點有意義的事。

    2025年的秋天,是我進入社會的第三十年。遙望當年,1995年的秋天,如黃舒駿歌里所說,張愛玲在秋天過了她最后一夜……那個秋風初起的季節,我從一個青澀學生成了社會人,有了第一份工作。時光荏苒,忽爾就是幾十年,我已從一個縣酒廠的化驗員到合肥一個流浪者,再到今天落戶喜歡的城市,成為一個新合肥人。在這從異鄉變成故鄉的沉浮里,我認識形形色色的朋友,得到各種各樣的幫助。

    他們的名字,或在紙質通訊錄中,或在手機電話本里,更多的是,沉睡在彼此的微信聊天欄。他們一般不發朋友圈,我的世界寂靜得像從未有過他們的痕跡,偶爾他們在我的朋友圈或是公號下留言,我才恍然,他們還在默默關注著我。

    想起一個久未聯系的朋友,撥通電話,真的能聽出驚喜,我說,咱們太久沒見了哦,但認識超過三十年了。大家不由唏噓一下,立刻約好一個見面,一起補個秋膘,給歲月和我們的友情再次來個錨點。

    見面,深深擁抱,笑著說彼此沒變。但她真的變化挺大的,以前那個美麗溫柔的女生,現在憔悴蒼老好多,她說起這么多年都經歷了什么,工作,生病,不得已辭職在家,孩子上學,陪讀,老公職業上的危機。我默默聽著,告訴她,她見過的那個前夫,不久我們就分開了。后來,我去這里那里,現在還在合肥,后來,我就成了現在的樣子,是完全自己喜歡的生活。

    我告訴她,經常想起我們最初認識的時候,尤其是上次去省立醫院,解放電影院地鐵口一出來,我就立刻想起她,往事復活,她穩穩在中間。

    是她帶我吃了第一頓肯德基,在青云樓。是她給我買解放電影院對面那家好吃的粽子,解放電影院門口的油炸的雞蛋吐司,也是她第一次帶我吃。當時小心翼翼捧著那個紙包,覺得又甜又香,是世界上最好吃的東西。她帶我看電影,《碟中碟1》,湯姆·克努斯是那么帥。她帶我去她家,紅星路一號的省委大院,很舊,卻很溫馨,收音機頻率停留在cri。她爸爸是社科院專家,到處是研究資料。家里的書一直排到屋頂,有一架梯子專門供上下。

    她所擁有的,就是我憧憬中的完美生活。那個時候,我只有羨慕。有人天生就有母性,我覺得她就是,雖然她只比我大一歲。在她面前,我事事處處像是被照顧的小孩。

    如今,我請她吃飯,給她買好吃的,帶她去有趣的咖啡館嘗新。我意識到,我們的位置翻轉了,現在我可以照顧她了。不知這是應該欣慰,還是傷感。我對她說,以后有好的電影,我就去找她看,小孩都上大學了,她不該像以前那樣不出家門。

    感覺見了這個朋友,就如同給我的生活補了一個秋膘,補償了歲月的虧欠,也讓我對接下來的日子有了更多盼頭。甚至,生出念頭,想去找更多的朋友,久未聯系的。請他們吃飯,感謝他們的照顧。讓他們覺得,當年的付出給了我多么大的影響,雖然,當時大家渾然不覺。

    是人生的秋天了,但,秋天也挺美好的。

    打牙祭

    □張言

    一個月前,菜園被我打理得乖巧有序,再回來,差點被潑辣的藤蔓絆倒。

    末夏時分,纖細柔弱的絲瓜秧強悍無比,爬上紗窗,匍匐四處,比壯實帶刺的南瓜秧還懂得攻城略地,墻角地縫被卷須勾連成片,因它才形成高低錯落的荒園景觀。

    八十六歲的云奶奶瞥見荒園,拿起鐮刀要幫我割草。不能再讓八十多歲的人墾荒,再說,我也舍不得鏟掉這片如荒地的菜園。野草叢生間長出的青菜蔬果,恰是我“貼秋膘”的牙祭。

    “貼秋膘”充滿吃的慫恿與正義,讓人們吃得光明正大,毫無心理負擔。

    五六個老絲瓜懸在門頭,進出有些礙事,可也沒舍得摘掉。想等它們老透,內里變空長出瓜絡,摘下煮水喝。絲瓜絡煮出的水,黏稠潤滑,入口清新,與石斛煮的水口感相近,同樣能潤燥,但在價格與取材上,對普通人十分友好。

    嫩絲瓜遍地都是,隨便扒拉幾下藤蔓就摘了一堆。刮掉外皮,雪白瓤子比黃瓜還水嫩,輕彈一下便能碎成幾截。香油爆香蔥花,投入絲瓜,快炒幾下,兩個土雞蛋淋入熱鍋。雞蛋液立刻包裹住出過水的絲瓜片,蛋香含著瓜香,帶領絲瓜一起在鍋內翻滾,定型成塊。不待起鍋,倒進開水,湯汁瞬間騰起熱氣,剛搟好的新麥面條迎著滾浪下入,麥面的谷物馨香融入絲瓜雞蛋的濃郁,一鍋面條還未盛出,早已唾液翻涌。

    吃罷回家的第一碗面,已有力氣打理菜園。

    紅黃黑三色小番茄,在綠植底色里分外顯眼。月余無人問津的生長,掛滿果實的植株不堪重負,倒伏在草叢中。野生小番茄酸甜可口滋味正,一粒一粒仔細采摘,連枝頭曬成番茄干的也一并采下,不可多得的自然產物,分外珍惜。采摘了半籃,鮮番茄洗凈生食,番茄干裝袋密封。

    幾個小孩見我在草叢中找來找去甚是有趣,也好奇地跟著翻找,他們踢開雜草叢,又找出十幾個小番茄,攥在手里,歡呼雀躍著跑開了。

    當初舍不得砍伐的野莧菜長得比玉米稈子都高,每個枝杈都結籽穗,成了麻雀食堂。我走過去,驚擾到莖稈上、草叢里覓食的麻雀,它們飛起,撲棱棱一群一片,熱鬧又喜慶,看得人高興。

    連砍了十幾棵比我都高的野莧菜,才發現并想起野莧菜樹下還長著九棵不同種類的辣椒,二荊條、螺絲椒、薄皮椒、彩椒……

    彩椒被野草欺到腐爛,其他辣椒個個細長瘦弱,不敢支棱著長開??傻降走€是扛住了,拌上面糊做成面辣椒,依舊辣得燎嘴。

    剛炒好的面辣椒,滋滋冒著炸物酥香,夾在熱饃熱燒餅里,撐得鼓油油,雙掌用力壓按幾下,使兩者貼服合二為一,就是噴香的北中原菜夾饃。

    田地里,玉米皮已經泛白,麥后玉米該收了。饞嘴小孩早早掰下幾棒玉米曬干,小手一行行剝掉玉米籽,四處打聽爆玉米花的老頭兒有沒有出攤。

    聲明:
    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安徽商報、安徽商報合肥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安徽商報或安徽商報合肥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成熟熟女国产精品一区二区_超碰在线中文字幕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在线观看_一级欧美一级日韩片_亚洲色偷偷偷网站色偷一区_亚洲成l人在线观看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