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徽無為市御景苑小區里,住著一位95歲高齡的老兵——朱旭偉。盡管年事已高,但朱老精神矍鑠、思維清晰。每當回憶起那段烽火硝煙的崢嶸歲月,老人的心中久久難以平靜。
少年立志:信仰種子在動蕩中萌芽
1930年,朱旭偉出生于安徽無為無城鎮一個小山村。彼時的中國,戰火紛飛,動蕩不安。朱旭偉和家人遭受了日軍殘酷掃蕩的傷痛。一家人不得不四處“跑反”,以躲避日軍的燒殺搶掠。
然而,黑暗中總有一絲光明。新四軍隊伍來到家鄉后,給這片土地帶來了溫暖與希望。他們教唱革命歌曲、幫村民干農活,與老百姓親如一家。這種鮮明的對比,在少年朱旭偉心中埋下了信仰的種子。
13歲那年,朱旭偉迎來了人生的重要轉折。新四軍七師十九旅警衛連李昌信排長委托他送一封信到對面村子。朱旭偉憑借機靈勁兒,成功完成任務,給排長留下了深刻印象。排長問他愿不愿意當兵打鬼子,朱旭偉雖因個頭小、拿不動長槍而有些猶豫,但排長將身上的手槍挎在他身上時,摸著真槍的他威武又自豪。就這樣,身高不足步槍長的他,成為警衛連最小的戰士,開啟了軍旅生涯。
烽火硝煙:生死考驗鑄就英雄本色
加入新四軍后,朱旭偉經歷了無數生死考驗。在無為尚禮區河背巡邏時,他們所在的四五十人警衛連時刻與河對面南岸的敵占區對峙。
一場遭遇戰,讓朱旭偉刻骨銘心。日軍故意暴露火力引誘,觀察敵情的連指導員王符志被打傷后不治身亡?!肮碜雍芙苹?,躲起來故意向后方打槍。指導員聽到槍聲探出身子觀察時,被埋伏的鬼子一槍打中胸口?!敝煨駛ビH眼看到指導員在面前倒下。說到動情處,朱旭偉眼里泛起了淚光。
抗戰后期,朱旭偉轉入后勤部隊。日本宣布投降后,他跟隨部隊“北撤”,南征北戰,先后參與了睢杞、淮海、萊蕪、孟良崮等諸多關鍵戰役。在北上山東的路途中,他要沖破敵人的三道封鎖線,身上長滿瘡疼得幾乎不能走路,卻硬是靠馬馱著抵達前方戰線;在膠東一帶的戰役中,他沖鋒時胳膊和腿都受傷,仍忍著劇痛走回壕溝,從一人多高的壕溝里爬到平地上才倒下。槍林彈雨中,他毫不退縮,沖鋒在前,這些生死考驗化作了他軍功章上閃耀的光芒。
地方建設:脫下軍裝續寫使命擔當
新中國成立后,朱旭偉響應號召投身地方建設。他從泉塘公社黨委書記做起,在十余個崗位上默默耕耘。離休前擔任供銷社督導員,他依然堅持深入基層調研,用行動詮釋著共產黨員的使命擔當。
朱旭偉不僅在工作上兢兢業業,還十分注重家教。他養育了5個孩子,個個都有出息,但他從未以英雄自居,當兵打仗的事很少提及。如今,朱旭偉和女兒生活在一起,依舊保持著自律的生活。每日清晨5點準時起床,在樓上陽臺散步、伸腿,給家中的月季、白蘭花澆水養護;早餐后閱讀報紙,閑暇時在電腦上瀏覽新聞;每月堅持下樓三四次,上下樓梯從不需要家人攙扶。
在朱老家陽臺上,一棵近兩米高的白蘭花正含苞待放,空氣中飄散著淡淡清香?!斑@是父親養了20多年的白蘭花,花開時,老爺子總是摘一大把,送給喜歡的人?!敝煨駛サ呐畠赫f。
朱旭偉的傳奇經歷,不僅是個人奮斗的見證,更是一段珍貴的歷史記憶。他用一生跨越烽火,堅守信仰與擔當,激勵著后人銘記過往砥礪前行。(安徽商報 元新聞記者 許家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