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目珍
——讀藍藍組詩《我那空無所獲的一生》
“詩歌是語言的意外,但不超出心靈。詩歌是通過有內在節奏的文字、隱喻等形式引起讀者想象力重視并達到最大感受認同的能力?!彼{藍這一觀點包含兩層意思。第一層強調詩人要對語言保持敏感。所謂“語言的意外”指詩人通過對語言的新異性創造給外在世界帶來嶄新的發現和驚喜。所謂“不超出心靈”是指詩歌出于心靈的感應。對很多詩歌創作者而言,這一關已是考驗。正如藍藍對“詩歌寫作的艱辛和意義”的進一步理解:“從當下充斥著思想暴力的符號體系中挑選出詩人所需要的指涉詞語,重新以個人的方式組合、創造出一種新的語言形式?!钡诙右馑际窃姼杓记蓪用娴?意謂詩歌要通過形式上的表現,引起讀者對詩歌想象力的關注并且在感受上產生認同心理,也就是詩人的詩歌創作要有豐富的想象力創造,能引起讀者的聯想,并且能使之產生心靈的共鳴。故這里的“形式”,包括但不限于節奏、隱喻等詩歌元素。
藍藍對詩歌語言的創造有一種堅定不移的信念,這使得她的詩歌在語言上有一種很強的穿透力和辨識度。她通過一顆對語言的執拗之心,在詩歌領域打造出了一個與眾不同的詩人形象。如前所述,她在語言上的第一靈性,就是創造出了許多語言的“意外”,如寫《亮馬河》,在她的語言意識中,流水是“漆黑的”;橋可以是“虹”,并且是“沉重的”;最為“意外”的是第三節的擬人修辭,亮馬河的“悲傷”對船構成了一種“阻攔”或者“威脅”。藍藍強調詩歌的詩意,認為“詩人的偉大之處就是將世界上的東西轉化為美,詩歌是一種美的形式,是歡樂的形式,即使是痛苦也要用美給它呈現出來?!庇谑沁@“悲傷”就像一條魚,只是在亮馬河的血液里輕輕劃過。詩的最后兩節,寫的是承接“悲傷”帶來的另一種“悲傷”,然而仍然給人以美的享受。藍藍對詩歌語言的處理,有時激烈,有時冷靜。這種“意外”看起來不像意外,但是根植于她情緒中的這種質感,始終展現出她獨一的詩歌氣質。在詩歌《六月》中,她把“媽媽不在這里”的自然背景描摹得極其安靜。即使是對人之行為背景的設置也是如此。在末節,詩人還用對比的方式加強這樣的處理。藍藍正是通過這樣的塑造完成一次詩的旅程,也向外展示了她脆弱、傷悲的內心。藍藍說:“詩人在詩里是藏不住自己的?!蔽覀兒苋菀自谠娭姓业剿耢`魂活動的線索。
在詩歌是語言“意外”的基礎上,藍藍的詩也注重想象的傳達與認同,這與她對詩歌的非凡創造力有關。她曾說:“創造就是無中生有。創造是生命向世界表達的感激和愛?!边@一看法,前者與想象力的生成有關,后者與想象力的被認同有關。前者是基礎,后者是關鍵。而不論是哪一步,起效果的根源總在詩人自身。我們先看一首她無比具有想象力的詩篇《為了》。這是一首具有童話性質的詩篇,既著眼于物性,也著眼于人性。藍藍努力在外物的身上尋找那些與人性相通的東西,試圖將物身上的美好品性化為人類普遍的理性追求。正因為每個人都渴望物的這種行為被贊許,所以它的被認同感也得到加強。
藍藍詩歌中對現實感的想象力也值得細細琢磨和體味。比如寫“在西二旗地鐵站等車”,詩人把等待的環境比喻成“一部舊電影”,把互聯網大廠想象成“沒有冒煙的煙囪”。而此時,“后廠村以北/中關村公園荒無人跡。下夜班的程序員/哆嗦著”,因為天氣寒冷,詩人把“哆嗦”想象成“他此刻唯一的言辭”。這種想象奇妙極了。此外,詩人寫“告別”也寫得想象力十足。告別是一件令人“黯然銷魂”的事兒,語言中的情緒完全可以帶動詩意的流淌,但是詩人仍然透過想象性的語言,讓詩歌的迷霧顯得更加悲涼。詩歌的開端,詩人冷靜地敘述道:“一個朋友突然死去。/另一個漂洋過海,去了異鄉?!彼绾蔚玫较⒌哪?且看她天真的語言:“秋天敲響我的房門,遞給我夏日的訣別信?!比欢?接下來的殘酷,令人不忍卒讀。她寫內心的感受,比撕裂還要痛苦。我們能直接感受到她的悲傷:“我已是我所愛者的遺物和遺址。我是親愛者的影子在大街上行走?!彼{藍用最敏感的想象寫最悲情的故事,當然不是為博大家的同情。藍藍說:“詩人在展示被撕裂的現實的同時,也能夠通過寫詩,來縫合這種隔離和撕裂,因為人要懷著希望生活下去?!币虼嗽谶@里,她以情賦詩,以心血賦詩,以生命賦詩,既完成了對個人的救贖,也完成了對理想性自我的賦形。
【橙品讀】詩歌是語言的意外
安徽商報
張雪子
2025-08-04 10:07:52
· 趙目珍
——讀藍藍組詩《我那空無所獲的一生》
“詩歌是語言的意外,但不超出心靈。詩歌是通過有內在節奏的文字、隱喻等形式引起讀者想象力重視并達到最大感受認同的能力?!彼{藍這一觀點包含兩層意思。第一層強調詩人要對語言保持敏感。所謂“語言的意外”指詩人通過對語言的新異性創造給外在世界帶來嶄新的發現和驚喜。所謂“不超出心靈”是指詩歌出于心靈的感應。對很多詩歌創作者而言,這一關已是考驗。正如藍藍對“詩歌寫作的艱辛和意義”的進一步理解:“從當下充斥著思想暴力的符號體系中挑選出詩人所需要的指涉詞語,重新以個人的方式組合、創造出一種新的語言形式?!钡诙右馑际窃姼杓记蓪用娴?意謂詩歌要通過形式上的表現,引起讀者對詩歌想象力的關注并且在感受上產生認同心理,也就是詩人的詩歌創作要有豐富的想象力創造,能引起讀者的聯想,并且能使之產生心靈的共鳴。故這里的“形式”,包括但不限于節奏、隱喻等詩歌元素。
藍藍對詩歌語言的創造有一種堅定不移的信念,這使得她的詩歌在語言上有一種很強的穿透力和辨識度。她通過一顆對語言的執拗之心,在詩歌領域打造出了一個與眾不同的詩人形象。如前所述,她在語言上的第一靈性,就是創造出了許多語言的“意外”,如寫《亮馬河》,在她的語言意識中,流水是“漆黑的”;橋可以是“虹”,并且是“沉重的”;最為“意外”的是第三節的擬人修辭,亮馬河的“悲傷”對船構成了一種“阻攔”或者“威脅”。藍藍強調詩歌的詩意,認為“詩人的偉大之處就是將世界上的東西轉化為美,詩歌是一種美的形式,是歡樂的形式,即使是痛苦也要用美給它呈現出來?!庇谑沁@“悲傷”就像一條魚,只是在亮馬河的血液里輕輕劃過。詩的最后兩節,寫的是承接“悲傷”帶來的另一種“悲傷”,然而仍然給人以美的享受。藍藍對詩歌語言的處理,有時激烈,有時冷靜。這種“意外”看起來不像意外,但是根植于她情緒中的這種質感,始終展現出她獨一的詩歌氣質。在詩歌《六月》中,她把“媽媽不在這里”的自然背景描摹得極其安靜。即使是對人之行為背景的設置也是如此。在末節,詩人還用對比的方式加強這樣的處理。藍藍正是通過這樣的塑造完成一次詩的旅程,也向外展示了她脆弱、傷悲的內心。藍藍說:“詩人在詩里是藏不住自己的?!蔽覀兒苋菀自谠娭姓业剿耢`魂活動的線索。
在詩歌是語言“意外”的基礎上,藍藍的詩也注重想象的傳達與認同,這與她對詩歌的非凡創造力有關。她曾說:“創造就是無中生有。創造是生命向世界表達的感激和愛?!边@一看法,前者與想象力的生成有關,后者與想象力的被認同有關。前者是基礎,后者是關鍵。而不論是哪一步,起效果的根源總在詩人自身。我們先看一首她無比具有想象力的詩篇《為了》。這是一首具有童話性質的詩篇,既著眼于物性,也著眼于人性。藍藍努力在外物的身上尋找那些與人性相通的東西,試圖將物身上的美好品性化為人類普遍的理性追求。正因為每個人都渴望物的這種行為被贊許,所以它的被認同感也得到加強。
藍藍詩歌中對現實感的想象力也值得細細琢磨和體味。比如寫“在西二旗地鐵站等車”,詩人把等待的環境比喻成“一部舊電影”,把互聯網大廠想象成“沒有冒煙的煙囪”。而此時,“后廠村以北/中關村公園荒無人跡。下夜班的程序員/哆嗦著”,因為天氣寒冷,詩人把“哆嗦”想象成“他此刻唯一的言辭”。這種想象奇妙極了。此外,詩人寫“告別”也寫得想象力十足。告別是一件令人“黯然銷魂”的事兒,語言中的情緒完全可以帶動詩意的流淌,但是詩人仍然透過想象性的語言,讓詩歌的迷霧顯得更加悲涼。詩歌的開端,詩人冷靜地敘述道:“一個朋友突然死去。/另一個漂洋過海,去了異鄉?!彼绾蔚玫较⒌哪?且看她天真的語言:“秋天敲響我的房門,遞給我夏日的訣別信?!比欢?接下來的殘酷,令人不忍卒讀。她寫內心的感受,比撕裂還要痛苦。我們能直接感受到她的悲傷:“我已是我所愛者的遺物和遺址。我是親愛者的影子在大街上行走?!彼{藍用最敏感的想象寫最悲情的故事,當然不是為博大家的同情。藍藍說:“詩人在展示被撕裂的現實的同時,也能夠通過寫詩,來縫合這種隔離和撕裂,因為人要懷著希望生活下去?!币虼嗽谶@里,她以情賦詩,以心血賦詩,以生命賦詩,既完成了對個人的救贖,也完成了對理想性自我的賦形。
·趙目珍——讀藍藍組詩《我那空無所獲的一生》“詩歌是語言的意外,但不超出心靈。詩歌是通過有內在節奏的文字、隱喻等形式引起讀者想象力重視并達到最大感受認同的能力?!彼{藍這一觀點包含兩層意思。第一層強調詩人要對語言保持敏感。所謂“語言的意外”指詩人通過對語言的新異性創造給外在世界帶來嶄新的發現和驚喜。所謂“不超出心靈”是指詩歌出于心靈的感應。對很多詩歌創作者而言,這一關已是考驗。正如藍藍對“詩歌寫作的艱辛和意義”的進一步理解:“從當下充斥著思想暴力的符號體系中挑選出詩人所需要的指涉詞語,重新以個人的方式組合、創造出一種新的語言形式?!钡诙右馑际窃姼杓记蓪用娴?意謂詩歌要通過形式上的表現,引起讀者對詩歌想象力的關注并且在感受上產生認同心理,也就是詩人的詩歌創作要有豐富的想象力創造,能引起讀者的聯想,并且能使之產生心靈的共鳴。故這里的“形式”,包括但不限于節奏、隱喻等詩歌元素。藍藍對詩歌語言的創造有一種堅定不移的信念,這使得她的詩歌在語言上有一種很強的穿透力和辨識度。她通過一顆對語言的執拗之心,在詩歌領域打造出了一個與眾不同的詩人形象。如前所述,她在語言上的第一靈性,就是創造出了許多語言的“意外”,如寫《亮馬河》,在她的語言意識中,流水是“漆黑的”;橋可以是“虹”,并且是“沉重的”;最為“意外”的是第三節的擬人修辭,亮馬河的“悲傷”對船構成了一種“阻攔”或者“威脅”。藍藍強調詩歌的詩意,認為“詩人的偉大之處就是將世界上的東西轉化為美,詩歌是一種美的形式,是歡樂的形式,即使是痛苦也要用美給它呈現出來?!庇谑沁@“悲傷”就像一條魚,只是在亮馬河的血液里輕輕劃過。詩的最后兩節,寫的是承接“悲傷”帶來的另一種“悲傷”,然而仍然給人以美的享受。藍藍對詩歌語言的處理,有時激烈,有時冷靜。這種“意外”看起來不像意外,但是根植于她情緒中的這種質感,始終展現出她獨一的詩歌氣質。在詩歌《六月》中,她把“媽媽不在這里”的自然背景描摹得極其安靜。即使是對人之行為背景的設置也是如此。在末節,詩人還用對比的方式加強這樣的處理。藍藍正是通過這樣的塑造完成一次詩的旅程,也向外展示了她脆弱、傷悲的內心。藍藍說:“詩人在詩里是藏不住自己的?!蔽覀兒苋菀自谠娭姓业剿耢`魂活動的線索。在詩歌是語言“意外”的基礎上,藍藍的詩也注重想象的傳達與認同,這與她對詩歌的非凡創造力有關。她曾說:“創造就是無中生有。創造是生命向世界表達的感激和愛?!边@一看法,前者與想象力的生成有關,后者與想象力的被認同有關。前者是基礎,后者是關鍵。而不論是哪一步,起效果的根源總在詩人自身。我們先看一首她無比具有想象力的詩篇《為了》。這是一首具有童話性質的詩篇,既著眼于物性,也著眼于人性。藍藍努力在外物的身上尋找那些與人性相通的東西,試圖將物身上的美好品性化為人類普遍的理性追求。正因為每個人都渴望物的這種行為被贊許,所以它的被認同感也得到加強。藍藍詩歌中對現實感的想象力也值得細細琢磨和體味。比如寫“在西二旗地鐵站等車”,詩人把等待的環境比喻成“一部舊電影”,把互聯網大廠想象成“沒有冒煙的煙囪”。而此時,“后廠村以北/中關村公園荒無人跡。下夜班的程序員/哆嗦著”,因為天氣寒冷,詩人把“哆嗦”想象成“他此刻唯一的言辭”。這種想象奇妙極了。此外,詩人寫“告別”也寫得想象力十足。告別是一件令人“黯然銷魂”的事兒,語言中的情緒完全可以帶動詩意的流淌,但是詩人仍然透過想象性的語言,讓詩歌的迷霧顯得更加悲涼。詩歌的開端,詩人冷靜地敘述道:“一個朋友突然死去。/另一個漂洋過海,去了異鄉?!彼绾蔚玫较⒌哪?且看她天真的語言:“秋天敲響我的房門,遞給我夏日的訣別信?!比欢?接下來的殘酷,令人不忍卒讀。她寫內心的感受,比撕裂還要痛苦。我們能直接感受到她的悲傷:“我已是我所愛者的遺物和遺址。我是親愛者的影子在大街上行走?!彼{藍用最敏感的想象寫最悲情的故事,當然不是為博大家的同情。藍藍說:“詩人在展示被撕裂的現實的同時,也能夠通過寫詩,來縫合這種隔離和撕裂,因為人要懷著希望生活下去?!币虼嗽谶@里,她以情賦詩,以心血賦詩,以生命賦詩,既完成了對個人的救贖,也完成了對理想性自我的賦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