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道道閃電劃破夜空,為盛夏合肥之夜留下了難忘的印記。7月16日夜間,安徽省包括六安、安慶、銅陵等地遭遇強對流天氣,合肥地區更是電閃雷鳴、暴雨傾盆。根據安徽省DDW1全閃觀測系統探測數據,16日20:12至17日02:54,合肥地區強對流過程閃電次數高達13569次。網上還流傳出一張閃電延伸到巢湖湖面的照片,宛如“龍飲巢湖”,引發熱議。記者從氣象部門了解到,從雷電流強度來看,本輪雷電強度不算很強,但因為發生在夜間,閃電數量多、頻次密集,并伴隨著大風和降水,看上去較為“壯觀”。
合肥一夜閃電13569次
夏季是雷電高發期,我國雷電主要集中在4月至9月,其中6-8月為高發時段 。合肥在夏季也常有雷電天氣,對比歷年數據,雖然此次閃電次數較多,但在強對流天氣下,出現這樣的情況也并非異常。不過16日夜間,頻頻點亮夜空的閃電震撼很多市民。根據安徽省DDW1全閃觀測系統探測數據,2025年7月16日20:12至2025年7月17日02:54,合肥地區強對流過程共發生閃電13569次,其中云閃6201次,云地閃7368次。云地閃中,正地閃共2983次,平均雷電流強度為24.18 kA;負地閃4385次,平均雷電流強度為-17.04 kA。
記者從氣象部門獲悉,安徽全閃定位探測系統由在合肥、六安、安慶、銅陵等地布設的17臺DDW1型全閃定位探測儀組成,可以監測云閃和云地閃的發生時間、位置和雷電流強度等參數。從雷電流強度來看,本輪雷電強度不算很強,但因為發生在夜間,閃電數量多、頻次密集,并伴隨著大風和降水,看上去較為“壯觀”和“唬人”。
“龍飲巢湖”奇景刷屏背后 專家解析雷電奧秘
16日夜間,當閃電劃過巢湖的上空,一道干脆利落的閃電如銀蛇般自云端垂至湖中。隨后,“龍飲巢湖”的奇觀迅速在網絡傳開,既引發網友對自然偉力的驚嘆,也讓公眾對雷電現象的好奇與日俱增。記者從氣象部門了解到,這震撼一幕的形成,源于強對流天氣中積雨云底部積聚的強負電荷與地面形成的電勢差。巢湖作為自然水體,富含電解質的特性使其成為優良導體,當電荷積累突破臨界值時,便促成了這場“天地對話”。由于當晚合肥地區共監測到閃電超1.3萬次,密集的放電活動為這一奇景埋下伏筆。
“壯美背后暗藏風險?!焙戏适袣庀缶指呒壒こ處熢S霞特別提醒,雷暴期間的開闊水域堪稱“高危地帶”。自然水體因含礦物質,導電性遠高于純水,極易成為雷電放電的目標。她強調,若此時身處湖面船只,需立即躲入封閉船艙,遠離金屬欄桿等導電部件,必要時采取蹲低姿勢減少身體暴露面積。
【安全小鏈接】
一、戶外避險關鍵步驟
?預警識別與撤離?
收到強對流黃色預警或發現積雨云堆積、閃電頻發時,立即尋找封閉建筑躲避,避開山頂、樓頂等制高點?。
遵循“雙30原則”:閃電后30秒內聽到雷聲(雷電在10公里內)必須撤離;雷聲停歇后至少等待30分鐘再外出?。
?緊急避險姿勢?
無遮蔽物時,雙腳并攏蹲下,雙手抱膝,低頭蜷縮(減少跨步電壓風險)?。
遠離樹木、電線桿、金屬欄桿等導體至少5米?,切勿手持金屬物品(如雨傘、高爾夫球桿)?。
?交通工具避險?
車內關閉門窗,避免接觸金屬部件(車身可形成“法拉第籠”效應保護乘員)?。
水上船舶立即回港,遠離甲板金屬設備?。
二、室內防護強化措施
?阻斷雷電侵入路徑?
關閉門窗,拔掉電器插頭(尤其電視、電腦),遠離水管、燃氣管道等金屬管線?。
避免使用太陽能熱水器洗澡(雷電可能沿水流傳導)?。
?特殊場所防護?
易燃易爆場所需每半年檢測防雷裝置有效性?。
景區應建立雷電應急叫應機制,實時疏散游客?。
三、水域及山區高風險場景
?巢湖、萬佛湖等開闊水域?:雷暴期間嚴禁停留岸邊或游泳,水體導電性極強易引雷?。
?皖南山區?:及時離開山脊、懸崖,不觸摸潮濕巖壁,分散躲避(人員間距≥3米)?。
四、急救與誤區糾正
?雷擊急救?:
立即對傷者實施心肺復蘇(雷擊常致“假死”),撲滅衣物火焰用厚織物包裹傷處,轉送醫院?。
?常見誤區?:
“靠近避雷針更安全”:實為引雷裝置,周圍電荷密集需遠離?。
“手機引雷”:電磁波不導電,但高處使用仍危險(主因位置而非設備)?
(安徽商報 元新聞記者 周梅/文 李冠玉/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