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陽光還未完全鋪開,窗簾安裝師傅王振就帶著工具,走向馬鞍山市和縣歷陽鎮朝陽社區一位獨居老人的住處。途中,他習慣性地翻開隨身攜帶的工作筆記,上面密密麻麻記錄著不少獨居戶家的窗簾尺寸:“電信局宿舍302,1.95米乘2.1米,側軌雙開;塑料廠宿舍70-11,1.2米乘1.4米,側軌單開……”這些量身定制的窗簾,承載著一份社區與老人間“無聲的約定”。
今年3月,朝陽社區針對轄區空巢老人多、居家安全隱患突出的現狀,啟動“語簾有約”民生項目。該項目為獨居老人安裝統一、明亮的窗簾,并建立一套簡單實用的“晨啟暮合”平安機制。社區與老人們約定:清晨拉開窗簾,傍晚合上窗簾。一旦窗簾未能如往常一樣開合,社區網格員和志愿者便會第一時間上門查看。
對于獨居東城新村的93歲老人撒世英來說,這份“約定”顯得尤為重要。她的子女在外地,去年,老人在家不慎跌倒導致腰椎損傷,右腿行動不便。自此,網格員蔣紅格每次巡查路過老人家門口時,總會習慣性地看一眼窗戶。今年4月的一天,窗簾沒有按約拉開。蔣紅格心頭一緊,立刻敲門詢問,發現老人因感冒而臥床不起。在確認老人暫無大礙后,她懸著的心也放下一半,隨即第一時間將情況告訴老人的家人。這次有驚無險的經歷,讓社區工作人員更加確信,“窗簾約定”絕非虛設——這一方小小的布幔,在老人無法主動呼救時,成了向外界傳遞其平安與否的關鍵信號。
為了確保項目有效運轉,社區在項目伊始就發動成立了一支扎根鄰里的“陽光志愿者服務隊”,隊伍已從最初的16人發展到現在的52人。有著“近鄰”的天然優勢,志愿者每日的“窗簾巡查”不僅及時高效,還衍生出嘮嗑解悶、修剪指甲、打掃衛生等關愛服務。
這群志愿者中,在東城新村住了43年的老住戶馮友珍老人格外引人注目。兒子遠在合肥,但她卻將滿腔熱忱傾注于社區公益,社區干部都親切地叫她“馮媽”?!榜T媽是社區的‘活地圖’,對獨居老人的情況門兒清,有事總是第一時間反饋!”社區工作者仝梅娣對她贊不絕口。
發傳單、上門走訪,馮友珍做起來得心應手,就連端午去合肥與兒子團聚前,還專程到社區叮囑:“這幾天我不在,巡查的事得麻煩其他志愿者多費心了”?!斑@份刻進骨子里的責任感,正是項目落地最硬的底氣?!背柹鐓^黨總支書記張娜感慨。
如今,窗簾的“晨啟暮合”已成為該社區105戶獨居老人每日生活的固定動作。這方小小的布幔,連同網格員的定時巡查、志愿者的暖心服務以及高效的應急響應,共同織就出一張守望獨居老人的安全網。
(本報通訊員 祝偉宏 本報記者 李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