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安徽科技創新“新”在哪?全局性戰略性布局透露看點
    來源:安徽商報 責任編輯:陳衛華 分享到 2025-04-16 19:37:46

    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突出應用導向、進一步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探索人工智能監管沙盒試點、對科創平臺提要求定任務、打造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2.0版、改革科技人才尤其是青年科技人才評價機制……4月16日上午,省政府召開新聞發布會,省科技廳負責人介紹安徽加快建設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創新策源地相關情況。這場新聞發布會透露了2025年安徽科技創新的全局性、戰略性布局,其中在機制改革、科技成果轉化、科技人才培育、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等方面的“新”意,頗具看點。

    “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首超全國平均水平

    在科技創新評價中,“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代表著區域科研水平的關鍵支撐力。省科技廳黨組書記吳勁松16日介紹,在省委、省政府堅強領導下,我省堅定不移下好創新先手棋,奮力推動“三個往前趕”。2024年,全省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達2.69%,居全國第7位,首次超過全國平均水平。

    安徽對科技研發的投入,不斷持續加強。2024年10月底,國家統計局、科技部和財政部聯合發布的《2023年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顯示,2023年,安徽省研發經費投入為1264.7億元,總量居廣東、江蘇、北京、浙江、山東、上海、湖北、四川、湖南之后,研發經費總量居全國第10位,2023年研發經費投入增長9.7%,增速比全國高1.3個百分點,增速居全國第9。

    “我省區域創新能力連續13年保持全國第一方陣?!眳莿潘烧f,不斷增強的科研投入,支撐了一系列重大科技研發成果不斷涌現。目前,我省“天元”量子模擬器在全球率先取得重大進展,自研“天都”試驗星實現我國首次繞月編隊飛行,無精密掩模版蒸鍍技術、超導回旋質子加速器等打破國外壟斷。

    下一步,我省科技研發投入怎樣保持強支撐力?

    日前,省政府印發《關于進一步深化零基預算改革的實施意見》,標志著我省正式開啟零基預算改革2.0版。

    “今年,我們將在科技改革上奮力突破,打造科技零基預算改革2.0版?!眳莿潘山榻B,2025年,我省將撬動多元化社會資金投入科技創新。同時,深化財政科研項目經費“包干制”改革,賦予科研人員更大的經費支配權。

    另一方面,2025年我省在金融賦能科技創新上將持續發力突破,積極爭取國家相關再貸款等支持資金,打造金融支持科創企業“共同成長計劃”2.0版,實施金融支持科技創新三年行動,加快培育“政府+產業+市場化”的基金叢林,健全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的省級天使母基金群。健全科技融資擔保體系,力爭全省科技擔保業務不低于200億元、服務企業不低于5000戶。推進合肥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建設,開展金融資產投資公司直接股權投資試點、區域性股權市場投資和創業投資基金份額轉讓試點。探索設立“科創專項并購”基金,發揮“S基金”作用,引導更多資本成為長期資本、耐心資本。

    讓更多企業在科技創新中“挑大梁”

    企業是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融合發展的關鍵力量。

    省科技廳副廳長姚群介紹,近年來,我省高度重視企業科技創新工作,省政府出臺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的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實施方案,實施科技型企業“雙倍增”“兩清零”等行動,推動項目、平臺、資金、人才、獎勵等資源向企業傾斜,全省80.4%的省科技攻堅項目、87.5%的項目資金、超80%的研發經費、超90%省產業創新研究院均由企業牽頭,企業創新實力和能力顯著提升。截至2024年底,已認定高企2.3萬家、居全國第8位,科技型中小企業超3.5萬家、居全國第5位。

    2025年,我省將出臺并實施培育壯大科技領軍企業相關意見,梯次培育一批龍頭型和高速成長型科技領軍企業。支持科技領軍企業組建體系化、任務型創新聯合體,推動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培育一批創新能力強、成長速度快、發展潛力大的科技型中小企業。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建設一批省企業研發中心,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打通高校院所科研人員到企業的綠色通道,精準選派“科技副總”。健全省天使基金群運營機制,進一步強化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

    我省今年將加快形成“喬木”參天、“灌木”茁壯、“苗木”蔥郁的創新生態,布局實施100項重大科技攻關項目,其中,產業創新類科技計劃項目,原則上全部由企業承擔。推動企業牽頭的省重點實驗室重組,推進開陽實驗室和生物育種安徽省實驗室建設,支持新組建一批?。ㄌ厣┊a業創新研究院。完善規上重點制造業企業無研發機構和無研發活動“兩清零”機制。高質量舉辦第三屆中國(安徽)科技創新成果轉化交易會,持續打響“雙創匯”品牌。

    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如何干?

    2025年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堅持科技打頭陣,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等方面取得更多成果。

    省科技廳副廳長李國陽介紹,我省將聚焦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以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為抓手,不斷增加高質量科技供給。我省將積極探索新型舉國體制具體路徑,進一步改革科技計劃管理,統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突出應用導向,建立“首單用戶”考核評價機制,按照“下游考核上游、整機考核部件、應用考核技術、市場考核產品”的原則進行考核評價。

    緊扣黨中央、國務院重大決策部署,國家及我省科技創新規劃布局,省委、省政府“6178”現代化產業體系布局,重點聚焦我省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的重點細分領域“最緊急、最緊迫”技術需求,系統布局重大科技攻關項目,為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創新策源地建設提供強力支撐。

    技術攻關離不開各類創新平臺。

    省科技廳副廳長姚群介紹,近年來,我省大力發揮高能級科創平臺作用,積極匯聚創新資源,推進創新平臺體系建設,取得積極成效。新獲批組建15家全國重點實驗室、總數達到23家,較重組前翻了近一番,在全國總數減少的情況下實現逆勢上揚。探索建設獨立法人、企業化運行的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和生物育種省實驗室,在全國率先完成省重點實驗室重組優化工作,組建20家省產業創新研究院、8家省特色產業創新研究院,初步構建省產研院梯次布局體系。

    今年,我省將加快省級創新平臺體系重塑,統籌加強高能級創新平臺建設,優化構建定位清晰、布局合理、支撐有力的全省創新平臺體系。

    具體來說,我省將重塑省級科創平臺體系,建立“白名單”。加強科創平臺統籌謀劃布局和運行管理,系統錯位布局高能級科創平臺,成熟一個、啟動一個。進一步強化政策賦能,打通平臺、項目、獎勵、人才一體化配置通道,對科創平臺提要求、定任務,全面提升科技創新整體效能。

    在國家級科創平臺建設保障方面,今年我省將加強對已獲批組建的全國重點實驗室指導支持,加快推動各項任務落實。同時,積極謀劃儲備一批后備力量,爭創全國重點實驗室,有力支撐國家實驗室體系建設。積極爭創量子通信和智能工業機器人等國家技術創新中心,打通產業技術研發、成果轉化到企業孵化鏈條。加快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安徽)落地運行,開展跨區域、跨領域、跨學科協同創新與開放合作,促進創新要素流動、創新鏈條融通。

    圍繞生物育種、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安全人工智能等基礎前沿領域,我省將主動布局建設一批實體化運行的省實驗室。在先進超導、新型顯示、空天信息等領域,依托企業培育建設一批省產業創新研究院。探索“校(院)地、政企共建”新模式,鼓勵市(縣、區)政府聚焦地方重點(特色)產業發展需求,共建綜合型、特色型產業創新研究院。

    探索運行和評價機制改革創新,我省鼓勵各類科創平臺采取新型研發機構模式運行,持續提供高質量科技供給和高價值研發服務。

    人工智能發展著眼安全可控

    數據顯示,目前我省人工智能規上企業和產業鏈關聯企業分別為783家和1.2萬家。2024年,全省人工智能規上企業營業收入超過1700億元。下一步,我省“人工智能+”行動如何推向深入?

    省科技廳副廳長陳龍勝介紹,近年來,省委、省政府立足國內外大勢,搶抓通用人工智能發展戰略機遇,在全國新一輪人工智能發展中實現了提前卡位、走在前列。

    今年,我省將夯實“人工智能+”底層能力。提升算力調度平臺服務能力,實現“云、網、邊”一體化智能調度和服務。夯實通用大模型底座,支持行業龍頭企業牽頭開展垂類模型研發,打造企業級場景應用模型。開展產品端側模型算法攻關,提升產品智能化水平。

    我省“人工智能+”行業區域全覆蓋今年將全面推進,聚焦科技創新、產業升級、公共服務、社會民生等方向相關重點行業領域,釋放高質量場景機會,促進人工智能在工業、教育、醫療、政務等領域深度應用。設立人工智能場景創新項目,加強與市縣區政策協同,支持全省人工智能重大場景建設和場景應用,梳理遴選一批典型案例。

    去年12月,安徽省人工智能產業先導區正式啟動,標志著由科研到產業生態構建進入融合發展階段。今年,我省將依托該先導區,匯聚“政產學研金服用”全要素資源,輻射形成“1+1+N”人工智能核心產業先導集聚。擴容人工智能“基金叢林”,培育發展人工智能領域耐心資本。辦好2025中國人工智能大會、全國通用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大賽等賽事活動,吸引國內知名企業、科技領軍企業以及創新創業團隊來皖發展。

    從技術底層,人工智能發展最大的挑戰是安全、可控。陳龍勝介紹,今年我省將支持人工智能安全可控技術攻關和應用,建設大模型測試評估中心,提供深度學習、對抗攻擊、自主可控等技術能力評測服務,培育壯大人工智能安全產業。探索人工智能監管沙盒試點,開展差異化動態監管,防范技術濫用等衍生風險。

    推動和支持青年科技人才當主角

    青年科技人才處于思維創新的黃金期、智力創造的高峰期,是國家戰略人才力量的源頭活水。

    省科技廳副廳長李國陽介紹,我省今年將深化人才分類評價改革試點,推動建立健全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推動資源向青年科技人才傾斜,建立青年科技人才低頻次、長周期評價機制。對于承擔國家和省重大攻關任務類的青年科技人才,強化使命導向,提高承擔國家重大攻關任務、省重大科技創新工程以及建設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在績效考核中的權重,賦予更多青年科技人才評價自主權。

    樹立“使用就是最好的培養”理念,在省級重大科技任務、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應急科技攻關中大膽使用青年科技人才,40周歲以下青年科技人才擔任項目(課題)負責人和骨干的比例原則上不低于50%。優化省自然科學基金青年科技人才資助結構,90%以上的經費將用于支持45歲以下青年科研人員。設立省杰青延續資助項目,支持取得突出成績的省杰青項目負責人以久久為功的精神挑戰科學難題、攀登科技高峰,培養具備戰略科學家潛質的高水平領軍人才。

    我省針對青年科技人才創新推出雛鷹計劃專項基金,為在?;虍厴I3年內的大學生提供創新創業金融支持。同時,組建“通江達?!比瞬呕?,以股權投資方式,支持在皖創業創新和開展科技成果轉化的人才團隊。鼓勵金融機構圍繞支持科技創新、人才創新創業等開發專屬金融產品,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在創新創業過程中以科技成果、人才人力資本等的量化估值為資金授信依據。

    促進科技成果高效轉化落地

    4月26日~28日,第三屆中國(安徽)科技成果轉化交易會將在合肥舉辦。

    省科技廳副廳長陳龍勝介紹,近年來,我省將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應用作為科產融合的途徑,強化中試孵化、對接交易、金融支撐,深化成果轉化機制改革,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全面推開,累計賦權成果1109項,成立或入股科技型企業89家。全省現有省級以上科技企業孵化器219個,其中國家級67個。2024年累計舉辦“雙創匯”活動70場,簽約項目857個。全省科技成果向新質生產力轉化的速度不斷加快。今年,我省將深化科技成果轉化機制改革,加快構建要素充分集聚、供需精準對接、服務高度集成、成果高效落地的成果轉化生態體系。

    在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方面,今年我省將打造2.0版,對省屬高校、科研機構和醫療衛生機構分類指導,挖掘賦權典型案例,以“賦權企業”為重點,抓好跟蹤服務和政策支持,發揮示范帶動效應,組織科大硅谷、投資機構、技術轉移機構與試點單位加強對接服務,進一步推動省屬高校院所成果轉化。

    3月中旬,省政府印發《頂尖孵化器建設實施方案》,提出到2029年全省建設頂尖孵化器10家左右,建設期滿每家頂尖孵化器新孵化科技型企業不少于50家,導入省外優秀科技團隊不少于10個,進一步貫通科技創新、成果轉化、企業孵化、產業集聚全鏈條,支撐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高質量發展。

    陳龍勝介紹,今年,對標國際一流,聚焦硬科技企業孵化和未來產業培育,我省將推動省市協同,謀劃建設一批頂尖孵化器,進一步貫通科技創新、轉化孵化、企業培育、產業集聚全鏈條,示范帶動更多孵化器實現專業化、品牌化、國際化轉型升級,促進顛覆性科技成果的率先轉化和硬科技項目的加速孵化。

    今年,我省還將推動安徽科技大市場加快分市場建設,盡快形成覆蓋全省、服務全省的技術市場服務體系。強化技術轉移人才培訓基地建設,依托中國科大科技商學院開展“千人特訓營”,完善技術經理人激勵政策,全年培養技術經理人1000人以上。

    協同創新匯聚科創力量

    省科技廳副廳長姚群介紹,近年來,我省堅持以開放促合作,推動長三角協同創新,探索開展科技招引,深化拓展國際科技合作,大力匯聚省外境外各類優勢創新資源。全省新引進科技企業1454家,設立新型研發機構45家,在外設立科創飛地平臺15個,招引高層次科技人才團隊237個。組織推薦國家級國際科技合作專項項目40項,支持天都實驗室牽頭發起國際月球科研站大科學工程,推動組建國際深空探測學會,引導更多高端創新資源在我省匯聚。

    今年,我省將與江浙滬協同建設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持續開展“高校院所行”活動,充分鏈接滬蘇浙等優勢創新資源,引進人才、平臺、成果入皖;聚焦我省重點領域需求,組織第八屆長三角國際創新挑戰賽,以“安徽出題、滬蘇浙解題”模式,柔性用好滬蘇浙大院大所資源;圍繞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等領域,組織實施好長三角聯合攻關項目。

    通過“高校院所行”、“雙創匯”、科交會等活動,利用基金招引、產業鏈招引、平臺招引、場景招引、飛地招引等方式,常態化引進省外境外科技團隊來皖創新創業、省外大院大所來皖設立研發平臺。

    在持續構建科技創新生態體系的同時,我省將積極融入國際科技創新網絡。

    姚群介紹,我省今年將支持省內大院大所和科技領軍企業牽頭發起或參與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推進國際月球科研站國際大科學工程國家立項,爭取總部基地落戶安徽;推動“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國際科技合作基地等載體建設;舉辦系列交流對接活動,搭建特色國際科技合作平臺。

    (安徽商報 元新聞記者 郜征)

    聲明:
    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安徽商報、安徽商報合肥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安徽商報或安徽商報合肥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成熟熟女国产精品一区二区_超碰在线中文字幕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在线观看_一级欧美一级日韩片_亚洲色偷偷偷网站色偷一区_亚洲成l人在线观看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