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縣博物館模擬古人類生活場景
春光明媚,在安徽和縣善厚鎮陶店村汪家山北麓,和縣猿人遺址護坡防護工程正在緊張施工中。
1980~1981年,考古人員在這里進行了三次發掘,取得了重要成果,“和縣人”橫空出世,首次揭示了長江下游地區古人類活動的奧秘?!昂涂h人”也是繼北京人、藍田人之后,我國古人類研究領域又一重大發現。
時隔44年,近日,和縣猿人遺址2025年主動性考古發掘計劃獲國家文物局正式批準,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和縣文化旅游體育局將重啟和縣猿人遺址考古發掘,計劃今年6月正式啟動。
“和縣人”將再次吸引世界的目光。
”和縣人“復原圖
44年前橫空出世 “和縣人”曾震驚世界
陶店村位于長江下游北岸,距離和縣縣城48公里。今年60歲的村民石國構正在遺址護坡防護工程的工地上干活,發現化石那年,他年紀還小。
“下面這條河叫龍潭河,1973年繞山修引水渠,在山坡上發現一個洞,里面有很多的動物骨頭化石?!?nbsp; 石國構告訴安徽商報、元新聞記者,小時候村里人一直傳說這片山坡上“有骨頭,能治病”,村里的孩子也經常到這玩,沒想到后來出了這么重要的文物。
發現化石的地方后來被命名為“龍潭洞”,發現化石后,當地政府部門第一時間進行了上報。
和縣猿人遺址周邊(資料圖)
1974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古脊椎所)對和縣猿人遺址出土的化石進行了鑒定。1979年春,安徽省水文隊在和縣進行水文地質調查時,又在和縣猿人遺址采集到一些化石。1979年10月,中科院古脊椎所派出黃萬波等研究人員來到和縣,對和縣猿人遺址進行試掘。1980年,中科院古脊椎所、安徽省文物工作隊、和縣文物部門正式啟動對和縣猿人遺址的考古發掘。
今天在和縣博物館,觀眾可以通過現場圖片和展柜中的珍貴化石“重返”當年的考古發掘現場。1980年11月4日,一個保存完好的古人類頭蓋骨化石在探方中驚艷亮相。黃萬波激動地脫下身上的毛衣,小心包起潮濕的頭蓋骨化石??缭綌凳f年的時光,“和縣人”正式亮相。
”和縣人“頭蓋骨出土時的情景
在1980~1981年的三次考古發掘中,和縣猿人遺址出土的人類化石包括頭蓋骨,以及下頜骨、額骨、頂骨及牙齒。其中,完整的頭蓋骨化石是長江流域首次發現,填補了安徽古人類化石發現與研究的空白?!昂涂h人”也是繼北京人、藍田人之后,我國古人類研究領域又一重大發現。
1988年,和縣猿人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著名古人類學家、中國舊石器考古學奠基人之一——賈蘭坡院士曾將“和縣人”頭蓋骨化石譽為“科學上的珍貴”。1989年10月29日,賈蘭坡院士在給時安徽省文化廳文物局的函件中說:“貴省發現的和縣人,就同時期的人化石來說,其完整性只有北京猿人可以與之相比?!?/p>
舊石器考古學家、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員裴樹文告訴安徽商報、元新聞記者,和縣猿人遺址發現的非常豐富的古人類化石,尤其是完整頭蓋骨化石,非常罕見,極其珍貴,有著重要的學術價值?!昂涂h猿人遺址是實證中國百萬年人類史不可或缺的重要遺址之一?!?nbsp;
”和縣人“頭蓋骨(資料圖)
人類演化重要“拼圖” 新一輪發掘有望重新定位“和縣人”生活年代
從早期人科成員到現代人,人類演化走過了長達數百萬年的奇幻旅程。
“人類的進化并不是單線條的,我們可以理解為一個復雜的樹狀系統?!卑不帐∥奈锟脊叛芯克毖芯繂T、2025年和縣猿人遺址考古發掘領隊董哲博士告訴安徽商報、元新聞記者,“和縣人”就像人類演化版圖上一塊重要的“拼圖”,新一輪的考古發掘則希望能找到更多的證據,更準確地定位這塊“拼圖”的位置。
40多年來,圍繞“和縣人”具體的生活年代,曾有過不同的認識和推測?!昂涂h人”的頭蓋骨化石保存了近乎完整的顱腦部分,能看出顱穹窿低矮,顱骨骨壁厚,眉脊發達,額骨低平。研究復原發現,他們的腦容量較小,僅有1025毫升左右。其門齒的形態特征與鄖縣人相同,與元謀人有明顯區別。
此前專家推斷,“和縣人”生活的時代大體晚于北京人和藍田人。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黃萬波曾說,在猿人系列中,“和縣人”應是“老幺”。
和縣猿人遺址
最初的年代測定結果認為,“和縣人”應生活在距今30萬年前后。2023年6月,中科院古脊椎所和中國國家博物館攜手打造的“東方故鄉——中華大地百萬年人類史”展覽中,對外公布“和縣人”為距今41.2萬年的古人類。這是最近一次采用鈾系和ESR混合方法進行年代測定的結果。
裴樹文認為,不管是籠統的“三四十萬年”,還是41.2萬年,都是基于現有的考古發現,受限于當時的技術條件。近年來人類演化研究方面的技術和方法不斷進步,中國有許多國際頂尖水平的學者,在田野考古方面是世界一流水平?!巴ㄟ^2025年度的考古發掘,我們非常有可能在和縣人的年代方面做一些新的工作,也許能夠校正我們對和縣人演化階段的認識偏差?!?/p>
中國是世界上古人類資源最為豐富的地區之一,江淮大地以獨特的自然稟賦也曾是古人類生存的“伊甸園”,曾發現過“和縣人”“巢縣人”和東至“華龍洞人”等古人類。2024年華龍洞遺址發布成果,確認“華龍洞人”是東亞地區向智人(現代人)演化的最早古人類,生活在距今約30萬年前。
從解剖學性狀的研究來看,“和縣人”身上保留了一些在更早期古人類身上曾出現過的原始特征?!氨热缪例X碩大、齒根粗壯等等,這些特征在北京猿人身上也有?!倍苷J為,假如下一步的工作能夠驗證“和縣人”生活的年代也是在距今30萬年左右,這就非常有意思。
“幾乎同時期同一個區域發現兩種處于不同演化階段的古人類,就有可能證明中國的古人類在漫長的演化過程中存在連續演化?!备鼫蚀_定位“和縣人”的生活年代,也將為研究中國古人類演化提供新的思路和更多的資料。
和縣博物館內和縣猿人遺址發掘現場復原場景
曾與大熊貓、劍齒象“相伴” “你的樣子”有待下一步發掘研究“看清”
44年前,和縣猿人遺址取得了震驚世界的重要發現,受當年技術條件等限制,也留下了諸多遺憾和未解之謎。
董哲表示,2025年的考古發掘是配合和縣猿人遺址護坡防護工程開展的一次主動性考古發掘,也希望通過這次發掘解決“和縣人”研究過程中一些重要的學術問題,彌補多年前發掘中留下的遺憾。
在和縣博物館,今天人們可以通過全息影像與通過頭蓋骨化石復原的“和縣人”“面對面”?!八笨雌饋砗苣贻p,表情溫和。此前專家研究曾發現,“他”的死亡年齡應該在20歲左右,生前頭骨后部遭受過創傷。但由于“和縣人”至今沒有發現面部部分化石,他們真實的樣子仍是未解之謎。
如果能夠通過這一次的考古發掘,發現新的“和縣人”化石,尤其是面部化石,將為“和縣人”的精準復原提供科學依據。今天的人們就有希望穿越時光,“看清”“和縣人”真實的樣子。
和縣博物館展出的和縣猿人遺址出土化石
在“和縣人”生活的年代,他們并不“孤獨”。和縣猿人遺址出土的人類化石經研究應該分別屬于6個以上的青年、壯年和老年個體。龍潭洞中或許生活著一個人數眾多的家族。
除此之外,“和縣人”化石共出的動物化石有60多種,如龜、鱉、揚子鱷、馬雞、田鼠、大鼠、碩獼猴、狼、豺、狐、豬獾、水獺、中國狗、劍齒虎、中華貓、豹、大熊貓、棕熊、東方劍齒象、馬、中國貘、額鼻角犀、李氏野獵、葛氏斑鹿、腫骨鹿、糜、野牛等,其中不少物種今天仍然活躍在地球上。
董哲介紹,這些動物化石物種涵蓋南北,說明“和縣人”可能生活在森林、草原、河流、湖泊相間的環境中,江淮大地數十萬年前曾是動物南北遷徙的“中轉站”。
“此前的考古發掘中,雖然也有報道發現了石器、骨器等,但沒有留下更詳細的資料和發表相關研究成果?!彼硎?,尋找石制品和骨制品等文化遺存也是2025年考古發掘的重點工作之一,如果能有所發現將為下一步深入研究“和縣人”的生產生活提供重要的資料?!八麄儠谱髟鯓拥氖破?,是否會開發利用動物長骨和角生產骨角器、敲骨吸髓利用除肉食以外的其他資源?他們與動物怎樣互動,如何適應自然環境,氣候變化?”
遺址發掘現場(資料圖)
多學科交叉、科技手段“加持” 向世界更好介紹“和縣人”
國家文物局批準和縣猿人遺址2025年的考古發掘面積為35平方米,目前考古專家團隊已經選定了3個區域,正在開展前期工作。
作為和縣猿人遺址2025年度考古發掘專家組成員,舊石器考古學家、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員裴樹文對和縣猿人遺址新一輪考古發掘充滿期待?!敖陙韲腋叨戎匾暱脊殴ぷ?,多學科合作和科技考古水平的提高,不斷拓展考古研究的廣度和深度?!?/p>
歷史學、民族學、社會學、地質學、地球物理探測、工程力學、人工智能……在近年來的一些重要考古發掘項目中,學科交叉,高科技、“黑科技”的加入令人矚目。裴樹文表示,在和縣猿人遺址新一輪的考古發掘中,更多學科的參與,更多新技術、新方法的“加持”,有望助力考古發掘和研究取得新的成果,把考古發現更全面、更系統、更科學地展示給大眾。
和縣博物館內和縣猿人遺址發掘現場復原場景
新一輪的考古發掘也將讓世界更好地認識和了解“和縣人”。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2025年和縣猿人遺址考古發掘領隊董哲告訴安徽商報、元新聞記者,和縣猿人遺址的保護、展示和利用已經迫在眉睫。新一輪的考古發掘將為和縣直立人的深入研究奠定堅實的基礎,也為未來遺址的保護、展示和利用創造必要的條件?!翱脊虐l掘結束后,我們將保留一部分發掘探方作為永久地層剖面,供將來向游客展示?!?/p>
當年的考古發掘現場(資料圖)
安徽商報、元新聞記者從和縣相關部門了解到,正在進行的和縣猿人遺址護坡防護工程結束后,二期工程也將盡快啟動,對龍潭洞區域周邊進行環境綜合整治。和縣猿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規劃已經啟動編制,下一步,和縣猿人遺址將積極申報創建安徽省考古遺址公園,納入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名單。
(安徽商報 元新聞記者 劉媛媛 王素英 任逸瑋 文/攝 實習生 張欣悅 部分圖片由采訪對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