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個農民,把一個個好品種育出來,然后全社會一起享用,就是我的追求,也是我最大的快樂?!碧崞鹗徍行腔疝r業實用技術研究所所長程太平,身邊的人無不對他豎起大拇指。三十多年來,程太平扎根田間地頭,潛心鉆研水稻實用技術研究與應用,培育多個水稻良種,帶動了許多農民走上了致富路。
程太平出生在蕪湖市南陵縣籍山鎮三連村,1980年,他以兩分之差高考落榜回鄉?;氐郊亦l后的程太平并沒有放棄學習,他一邊務農,一邊考取了中央農業廣播學校農學班,還經常跟著收音機學習,訂閱刊物、購買書籍、咨詢專家……1987年從中央農業廣播學校畢業后,他分到九連鄉(現籍山鎮)農技站,在基層一線當起了一名農技員。從那以后,程太平開始在田間地頭為農民服務。
“什么時候我們種稻子能不插秧就好了!”多年前,幾位農民不經意間的感慨留在了程太平的心中。自此,一個夢想也就此在程太平心中深深扎根:育出高產優質的水稻品種。他深知,只有良種才能種出高產的水稻,讓鄉親們吃飽吃好。
身為農民更知農民的艱辛,上世紀90年代開始,程太平決心改變這一現狀,投身水稻輕簡化生產技術研究。培育一個好的稻種,往往需要幾年甚至十幾年的反復試驗。而育種的大部分時間,程太平都要蹲在田里,夏天溫度高,幾天下來,暴曬悶熱都要讓他脫一層皮。
沒有試驗田,他就鉆到自家承包田里;沒有經費,他就四處借。最早的時候,程太平在自家的6畝田里搞試驗,一到收獲季,別人家都有糧食可收,而他的實驗田常常是收獲甚微。盡管如此,程太平也沒有放棄,而是認真總結經驗和教訓,在農技書籍中找靈感,在請教專家中找答案。為此,他每年都要跑遍大半個中國。
他硬是憑著堅韌的毅力,刻苦鉆研,從水稻栽培到水稻育種,把水稻由多災和低產作物變為抗災和高產作物,水稻研究屢創佳績。在這期間,程太平完成早稻半旱式直播技術研究,并育成國內第一個通過審定的直播稻品種——“皖稻143號”。
2005年至2008年間,程太平主持并推廣的項目被科技部、財政部批準立項,“一種早晚直播連作水稻品種選育方法”獲得國家發明專利。該品種當年在省內種植面積達5萬多畝,為種植農民每畝節約成本20%以上、增效280多元,社會效益過億元。
近年來,程太平克服重重困難,又相繼創育出“化感2205”“南陵早2號”等特早熟早稻,將傳統的“雙搶”時間前移了10多天,為田地四季穩糧擴經多元化種植創設條件,給種植戶帶來更大的經濟效益。目前長江流域推廣面積已超過千萬畝,數十萬農戶受益。
程太平先后獲全國勞動模范、全國農村優秀人才、“安徽好人”等榮譽。2024年4月,他當選2024年一季度敬業奉獻類“中國好人”。
(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 徐宏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