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消費模式的變化,水產品的需求持續上升,對水產養殖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傳統的水產養殖方式往往伴隨著資源過度消耗、環境污染等問題,威脅到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因此,探索綠色健康的養殖模式成為當務之急??萍继嘏蓤F作為連接科研與生產的重要橋梁,其在推動技術創新、優化養殖結構、提升生產效率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年來,肥西縣依托科技特派團優勢,著力打造集綠色養殖、休閑文旅、水產品加工銷售于一體的全產業鏈條,走出一條科技與生態并重、質量與效益兼具的現代漁業發展之路。目前,全縣現有科技特派團:8個,其中省級2個、市級1個,縣級5個;組織管理上制定出臺了《肥西縣科技特派團管理辦法》。8個科技特派團涵蓋稻漁、種植水稻育種、蠶桑、食用菌、苗木花卉、深加工、碧根果、畜禽產業。2024年特派(團)員在平臺統計,開展線下科技服務1234次、培訓100余次,截至第三季度末培訓人次達6056人次,8個團總共服務企業432家,領辦創辦經濟實體55個,截至目前,已促企業合計增收3243萬。其中稻漁科技特派團服務中較為突出,為該縣10.5萬畝(其中池塘養殖6.8萬畝)漁業領域的關鍵性技術創新與推廣方面,引入現代生物技術、智能化裝備及環保材料,如精準投喂系統、生態凈化技術等,有效減少了飼料浪費和水體污染,提高了養殖效率和產品質量;養殖模式革新方面,通過示范推廣循環水養殖、多營養級綜合養殖等模式,實現了資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態環境的友好型發展,促進了水產養殖業的轉型升級;培訓與教育方面,組織專業培訓和技術交流活動,提升養殖戶的技術水平和管理能力,增強其應對市場變化和環境挑戰的能力;政策引導與標準制定方面,協助政府部門制定和完善相關政策法規,建立綠色養殖標準體系,為行業健康發展提供制度保障。大幅度提升科技對漁業產業發展的貢獻率發揮了重要作用。據統計2023年水產品年產量約4.3萬噸,漁業總產值達24.3億元,榮獲全國平安漁業示范縣、全省水產綠色健康養殖技術推廣“五大行動”先進集體等稱號。
堅持生態興漁。以綠色發展為導向,推廣生態健康養殖模式,促進漁業轉型升級。全縣已開展綠色養殖池塘標準化改造面積7260畝,示范推廣集中連片池塘養殖尾水處理技術模式,養殖尾水處理達標排放率100%。推廣稻漁綜合種養,科學利用稻田水土資源,因地制宜實施稻蝦、稻鱉、稻魚共養,累計發展稻漁綜合種養面積20.6萬畝,創建國家級稻漁綜合種養示范場2家、國家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區1家,實現“一水兩用”“一田多收”。加快工廠化建設。加快推進養殖池式、圈養桶、集裝箱式等工廠化設施水產養殖,現有工廠化設施水產養殖面積約5000㎡,已建設1000平方米以上集約高效、節水省地、健康安全、環境友好的現代工廠化設施水產養殖基地2個,基本實現養殖用水循環利用。
聚焦科技強漁。積極推動新技術、新成果在漁業領域的轉化應用,加快培育漁業新質生產力。優化水產種苗繁育。推進10家縣級水產原、良種場升級改造,加強種源保存和供給能力建設,其中3家已獲批省級水產原、良種場。深化“產學研用”結合。依托省農業科學院水產研究所、省水產技術推廣總站、安農大等科研院所,成立省級專家工作室2個、市級專家工作室5個,圍繞小龍蝦、鱖魚、甲魚等特色水產品開展技術攻關。與安農大共建合肥首家“水產特色試驗站”,為規?!盎鸱N”企業提供技術服務。強化數智賦能支撐。超20家漁業企業開展數字化改造,其中2家被認定為省級數字農業工廠。搭建肥西縣農業大數據平臺,接入規?;a養殖主體等,形成決策分析一張圖。
著力延鏈富漁。持續優化縣域漁業產業結構,進一步強鏈補鏈,拓寬增值空間。加強優質品牌建設。全縣漁業領域累計培育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24個,“皖美農品”產品品牌2個,“浮頂山”牌稻蝦米連續3年獲得全國稻漁綜合種養模式創新和優質漁米大賽(秈米)金獎。推進漁旅深度融合。支持引導企業由單一養殖生產,轉型發展垂釣、觀賞、餐飲等業態。截至目前,全縣已創建縣級以上休閑漁業示范基地86家(其中國家級2家),年接待人數約24萬人次。做好加工增值文章。培育飛菲食品等優質水產品加工企業,建立小龍蝦自動化生產線,開發整蝦、蝦尾、蝦仁等多種深加工即食、冰鮮和熟食系列產品,年產值3500萬余元。
科技特派團在推進水產綠色健康養殖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但仍需進一步加強跨學科合作、加大資金投入、完善激勵機制,以應對復雜多變的市場環境和生態保護需求。未來,應繼續深化產學研融合,推動更多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共同構建高效、環保、可持續的現代水產養殖體系。(鄭高峰 胡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