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工有困難,工會來幫扶。近年來,省總工會通過資金籌措強保障、服務做細顯溫度、幫扶范圍增廣度三大舉措,推動困難職工幫扶工作提質增效。從“兩節”期間走訪慰問到常態化送溫暖,再到“春送崗位、夏送清涼、金秋助學、冬送溫暖”等品牌活動,推動形成“四季恒溫”的幫扶格局,努力增強職工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上半年,省總工會已為困難職工提供生活救助、子女助學、醫療救助等7385人次。
超7000萬資金保駕護航,解決困難職工急難愁盼問題
“這筆錢真是及時雨,孩子后續治療的費用有著落了!”工會幫扶,是來自“娘家人”的雪中送炭。2023年8月,郎溪縣職工徐某的兒子確診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高昂的治療費用讓這個本不富裕的家庭陷入困境。郎溪縣總工會得知情況后,立即啟動幫扶機制,組織專人上門走訪、核實情況,為其建立詳細的幫扶檔案。從2023年10月至2024年底,該縣總工會累計為徐某家庭發放幫扶救助金4.3萬元,緩解了就醫壓力。2025年初,郎溪縣總工會又協助其申請省總工會大病救助項目,經過多方努力,今年5月,4.5萬元的專項救助金順利撥付到位。
近年來,省總工會著力實施困難職工幫扶民生實事,健全基層工會摸底排查、縣級工會主動發現、職工自主申報機制,著力完善困難職工家庭生活狀況監測預警機制和常態化幫扶機制,對我省困難職工家庭統籌實施生活救助、子女助學、醫療救助等措施,推動符合建檔標準的困難職工幫扶救助全覆蓋,做到“應建盡建、應幫盡幫”。聚焦重點人群,幫助解決特殊職工群體的臨時性、突發性、特殊性困難,開展送溫暖和提升職工生活品質項目。上半年,已幫扶救助困難職工7385人次。
省總工會將資金保障作為幫扶工作的“壓艙石”,通過“向上爭取+省級配套”雙渠道強化資金籌措。一方面,爭取中央財政職工困難幫扶資金4789.79萬元,資金規模位居全國省級工會前五;同時,爭取省財政幫扶資金2500萬元。今年元旦春節期間,全省工會系統對6513戶在檔困難職工開展全覆蓋走訪慰問,每戶發放1000-3000元慰問款物,把黨和政府及工會組織的關心關懷及時送到困難職工心坎上。
全覆蓋走訪送溫暖,傳遞“娘家人”的溫度
送溫暖活動是我省工會組織為職工群眾排憂解難的傳統工作品牌。工會送溫暖,是“娘家人”送給廣大職工特別是困難職工的“暖心約定”。近年來,工會送溫暖活動資金規模逐年擴大,受益職工逐年增加。工會送溫暖行動聚焦困難職工、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及靈活就業人員、節日期間堅守崗位一線職工、艱苦崗位職工等重點群體和勞動模范、先進工作者,特別是對建檔在冊困難職工的送溫暖做到全覆蓋、無遺漏。
今年“兩節”期間,全省各級工會共籌集送溫暖資金1.62億元,慰問困難職工、新就業形態勞動者、農民工等24.4萬人,慰問人數同比增長34%。省總工會組織8個送溫暖慰問組,由省總領導帶隊,分赴全省16個省轄市開展走訪慰問。突出新就業形態勞動者、農民工、困難職工等重點職工群體,幫助解決職工群眾急難愁盼問題,鼓勵他們堅定信心,克服眼前困難,在各方幫助下把日子過得越來越好。
省總工會始終聚焦職工現實需求和急難愁盼問題,不斷探索創新幫扶方式,持續加大幫扶力度。通過打好職工困難幫扶“組合拳”,為困難職工及其家庭提供精準、全面、分層次、分梯度的幫扶服務,切實為他們撐起一片遮風擋雨的晴空。
“金秋助學”托起困難學子希望夢
剛剛過去的暑假,淮南職業技術學院學生王玥然習慣了每天早晨來到淮南市總工會一樓的工會驛站,打掃衛生、整理物品,有戶外勞動者前來歇腳時,她便熱情地遞上水。王玥然說,家里現在遇到了困難,這份工作對給了她生活的信心,“通過勞動獲得報酬,還能為他人服務,傳遞關心和溫暖?!苯衲晔钇?,淮南市總工會將經濟資助與就業幫助、思想關愛相結合,讓金秋助學由入學一次性資助向全程資助和就業幫扶延伸,實現助學和就業一體化服務,變一次性資助為“有尊嚴地掙學費”,為寒門學子提供勤工儉學崗位。
解決子女的學業問題、就業問題,是幫助困難家庭從根本上走出困難的最有效途徑。記者從省總工會了解到,全省各級工會將廣泛籌集助學資金,聚焦困難職工家庭子女就學、就業困難和需求,統籌開展“入學幫扶、崗位實踐、就業援助”三個項目。包括:幫助符合幫扶對象條件的困難職工家庭子女解決學費問題;幫助在高校就讀的困難職工家庭子女解決社會實踐問題,重點是各級工會提供1000個勤工儉學崗位,幫扶1000名困難職工子女開展為期一個月的勤工儉學活動;幫助在高校就讀的困難職工家庭畢業生子女解決就業問題。
自1998年起,省總工會已連續27年開展金秋助學活動,多年來,省總工會不斷加大資金投入和社會力量統籌,努力將“金秋助學”打造成工會服務困難職工的靚麗品牌。近6年來,全省工會共籌集助學資金1.4億元,累計資助困難職工子女3.5萬名,用愛點亮困難職工子女的未來。
接下來,我省將繼續深化困難職工幫扶“四提一優”行動,做實做細“為千名困難學子提供勤工儉學”“向困難職工發放生活必需品”等重點項目;強化數智賦能,年內在全省各地全面開通困難職工網上自主申報渠道。
(安徽商報 元新聞記者 吳夢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