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前,A先生經朋友推薦在平安人壽投保了一份人身保險產品計劃。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他逐漸受到了網上“保險無用論”和“保險騙人論”的影響。今年6月,在面臨續費時,A先生決定按照網上的“攻略”進行“全額退?!蓖对V,聲稱自己“上當受騙”,并表示“買這份保險還不如存銀行”,要求監管部門幫助其與保險公司協商退保。
保險行業的承諾:責任與擔當
平安人壽安徽分公司收到投訴后,立即安排工作人員聯系A先生,卻得知A先生因突發急性心肌梗死正在住院治療。平安人壽安徽分公司工作人員第一時間前往醫院探視,并主動與主治醫生溝通了解A先生的病情,工作人員初步判斷A先生的病情符合其所投保保險條款約定的重疾責任范圍,于是迅速聯動公司通過重疾先賠綠色通道提交了理賠申請。次日,A先生就收到了來自平安人壽的近8萬元理賠款,這個金額是其自訴協商退保金額的近兩倍!
從“保險無用論”到“保險真的好”
A先生經歷了從“保險無用論”到“保險真的好”的轉變,讓他感慨萬千。工作人員表示:“這不是我第一次處理投訴案件,但每一個案件都讓我深感責任重大。如果A先生的投訴時間早一些,或者生病時間晚一些,如果這份保障真的退了,那么,誰又來為他缺失的保障買單呢?”
保險,是風險的保障,更是責任的承諾
從質疑到信任,從投訴到撤訴,A先生的故事生動詮釋了保險行業的價值與擔當。讓我們共同呼吁:理性認識保險,相信承諾的力量,讓保險為我們應對未來未知意外、疾病等風險提供一份保障。
溫馨提示:理性認識保險,相信承諾的力量
1、理性看待網絡宣傳的“保險都是騙人的”“保險無用論”:每一份保險合同,都有其專屬的承諾,保險公司將始終踐行合同承諾。即使少部分銷售人員在銷售時不夠專業、有過誤導,也建議您先走出憤怒和沖動,理性檢視保險保障是否是自己所需要的,理性看待退保產生的得失,尤其避免聽信“代理退?!薄叭~退?!?,導致資金和保障雙重損失。
2、樹立理性的金融消費觀:摒棄“什么都保,風險又低收益又好”這種不切實際的期望值,認真分析自身實際需求、風險承受能力和經濟負擔能力,選擇適合自己的金融產品。(供稿:平安人壽安徽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