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城市記憶館。(資料圖片)
“騎格朗車逛老合肥嘍!”暑假的合肥城市記憶館內,市民們紛紛跨上二八大杠“格朗車”,蹬動腳踏板,周圍的光影瞬間流轉,老百貨大樓、街頭的老店鋪次第展開。
“格朗車”是合肥人對自行車的俗稱?!案窭受嚳墒钱斈甑摹莩奁贰?!”一旁的市民感慨道,“沒想到在科技的賦能下,現在成了找回城市記憶的‘時光機’?!?/p>
在合肥這座兼具科創基因和歷史底蘊的城市,科技正在喚醒沉睡的文化記憶。從斑駁的歷史建筑到街巷里的傳統技藝,從煙火蒸騰的老街巷弄到代代相傳的生活場景,科技創新讓千年廬州的文脈在時光流轉中不斷賡續。
被譽為“合肥之根、廬州文脈”的合肥市廬陽區,承載了合肥兩千多年的歷史和文化。記者的探訪正是從這里出發。位于廬陽區淮河路的合肥城市記憶館,其前身是1957年建成的老合肥市政府大樓。這座被錄入《合肥市區第一批歷史建筑名錄》的建筑,在改造中盡可能保留了原有風貌,如今卻煥發出全新的生命力。
“喚醒沉睡的歷史建筑,讓它成為活的記憶載體?!焙戏食鞘杏洃涴^負責人高娟介紹,合肥城市記憶館通過運用沉浸式光影、數字化交互、VR等創新形式,增強游客與館中故事和情景的互動性,讓塵封的歷史變得可親可近。
館內,游客們正圍著智能助手“廬小胖”搶答“合肥方言”,“不頂龍”“得味”等方言俚語,讓游客沉浸式感受本土語言的鮮活魅力;乘坐“時空巴士”,車窗外的虛擬場景重現昔日城市風貌;拉開“任意門”互動裝置,“合肥十景”“合肥十大建筑”接連呈現在眼前……科技在這里不再是冰冷的工具,而是打通時空、喚醒集體記憶的橋梁,讓泛黃的老照片變成了可聽、可看、可互動的鮮活故事。
走出記憶館,如何將散落在老城各處的歷史文化點位串聯起來?一部手機、一個“走讀老城”小程序提供了答案。這個依托互聯網平臺構建的“掌上廬州城”,將廬陽老城區30余個歷史文化點位“串珠成鏈”。
“小程序會根據不同季節、主題推薦特色線路?!睆]陽區文化館館長王旭介紹,“走讀老城”小程序就像一個智能文化導覽員,帶領市民按圖索驥,深度尋訪城市肌理。
沿著“走讀老城”小程序推薦的線路走到拱辰街,街區煙火氣便撲面而來。這條起于阜南路、蜿蜒至合肥老北門“拱辰門”的近400米巷道,自發形成一條美食街區,成了老合肥人心中的“味覺地標”。那些紅火半個世紀的鹵菜攤、米餃鋪,承載著幾代人的舌尖記憶,藏著最真實、最有溫度的城市記憶。
科技的賦能,讓“老菜市”添了“新智慧”:新改造的四灣室內菜市的智慧中控大屏上,“四灣大腸”“韓二姐蛋餃”“雷家綠豆圓子”等老字號招牌清晰可循,蔬菜產地、食品安全檢測、今日特價等信息一目了然。數字技術不僅提升了管理效率,更守護了這份珍貴的市井煙火氣。
“我們要做的,就是讓這些文化根脈活起來,成為推動老城煥新的動力源泉?!蓖跣窠榻B,廬陽區依托“走讀老城”文科商旅創意融合提升項目,以“文科商旅融合+數字創意”為核心引擎,通過系統溯源、活化利用、多元傳播,將沉睡的文化資源轉化為可感知、可觸摸、可參與的文旅體驗,培育出獨具特色的新業態、新品牌、新模式,讓老城文化魅力在新時代綻放光彩。
逍遙津公園的數字化三國館采用數字科技與媒體藝術,打造省內首個數字化三國文化沉浸式體驗館,再現風云紛爭、豪杰史詩,開啟三國合肥的穿越之旅;淮河路步行街在周邊文旅景點打卡點位安裝智能標識,打造“全國首個數字消費與AI文旅互動街區”;新華書店四牌樓元·書局不斷探索書店營業新模式,迭代升級成為合肥科創文化新地標……
在合肥老城區,這些“小而美”的創新場景,正通過科技賦能,將歷史地標轉化為鮮活的文化消費新場景?!爱敂底旨夹g滲入老城的磚瓦肌理,當文化記憶轉化為可觸摸的消費體驗,市民在參與中強化了對城市文脈的認同?!睆]陽區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秦瑋表示,廬陽區正在著力打造一個“歷史可觸摸、科技可感知、成果可共享”的老城活力生態圈,科技與文化在此交融,讓城市文脈“活”起來。
■ 本報記者 劉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