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上午,在華龍洞遺址學術研討會上,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吳秀杰研究員發布了2024年華龍洞遺址學術研討會成果——華龍洞人是東亞地區向智人演化的最早古人類。
2024年華龍洞遺址共發掘出土了11件古人類化石,其中包括1件保存完整的足部跖骨,40余件石制品、大量哺乳動物化石以及3種爬行類化石等。
華龍洞遺址學術研討會于12月6日至8日在安徽省池州市東至縣召開。中國科學院院士周忠和,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所長徐星,中國科學院院士陳發虎,以及安徽省市縣有關領導等出席開幕式。來自國內外相關領域的近百名科研專家及學者相聚一堂,分享交流東亞古人類學研究最新科研成果。來自國內外的19名專家學者受邀作學術報告,展開全方位、高水平、多學科的學術研討,介紹人類起源與演化相關熱點問題的最新科研進展。
位于池州市東至縣的華龍洞遺址發現于1988年底。2013年以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和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東至縣文化和旅游局等組成聯合考古發掘隊進行了多次系統發掘,累計發現約20個個體的古人類群體(包括1例較為完整的古人類頭骨)、400余件古人類制作使用的石制品和大量具有人工切割、砍砸痕跡的骨片,以及80余種脊椎動物化石。通過同位素測年、動物群組成分析及地層對比等多種方法的綜合研究,確定華龍洞古人類生存時間為距今約30萬年。
華龍洞人是迄今東亞地區呈現出智人(現代人)特征最多、年代最早的從古老型人類向智人過渡的古人類。華龍洞人的面部和下頜部已經開始向智人演化:面部扁平、眼眶較高、頭骨纖細化、出現了智人標志性特征——下巴的雛形。
華龍洞遺址是繼北京周口店遺址之后,在中國發現的同時包含有豐富人類化石、大量石制品及哺乳動物化石的重要古人類遺址,為探討現代人起源及其行為方式的最理想地點。
華龍洞遺址學術研討會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和安徽省委宣傳部、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廳、池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會議期間,與會代表實地考察了華龍洞遺址及陳列館等。
(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 陳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