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4日,一項已在安徽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和安徽省胸科醫院使用的腫瘤免疫療法背后尚未被發現的機制,被中國科學家進一步驗證清楚。
這項研究由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副所長,中國免疫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黃波的團隊完成,成果刊載在中國科技期刊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雜志,影響因子高達38分。論文進一步闡明了載藥囊泡腫瘤免疫療法作為新型抗腫瘤免疫治療技術的基本原理,對其治療方案的優化予以科學支持,助推我國細胞外囊泡學科的臨床轉化。
“載藥囊泡腫瘤免疫療法”( drug-loaded tumor microparticle immunotherapeutics,以下簡稱“DTMI療法”),通過重塑患者免疫微環境,靶向殺傷腫瘤細胞。截至目前,已在安徽省完成基礎研究、臨床試驗等工作,并應用于多種惡性腫瘤及其引發的癌性胸腹腔積液的治療,助力安徽省腫瘤治療水平的提高。
“其對多類腫瘤都具有明確殺傷效果,特別是針對臨床非常棘手的癌性積液,具有顯著效果,不僅能有效的殺傷耐藥性的腫瘤種子細胞,還可激活抗腫瘤巨噬細胞并招募大量中性粒細胞,使癌性積液得到控制?!秉S波表示,但此前,團隊針對載藥囊泡如何激活抗腫瘤巨噬細胞這一關鍵事件,背后的機制尚未解析。為此,團隊加大科研攻關力度,最終發現,載藥囊泡可將促腫瘤M2型腫瘤相關巨噬細胞逆轉為抗腫瘤M1型巨噬細胞,并伴隨IFN-β釋放。值得關注的是,研究還發現,采用載藥囊泡與PD-1抗體聯合治療則可以顯著提升后者的抗腫瘤效果,而在我國,免疫療法的臨床應用和商業化,已獲明確政策支持和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