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烈士尋親既是對英雄的致敬和緬懷,也是對烈屬的幫助和慰藉?!苯?,榮登2022年第三季度“中國好人榜”的“中國好人”周楊對記者說。周楊是來自淮北礦業集團神源煤化工有限公司的一名職工,10年來義務幫助40余名烈士親屬尋找親人,并為近10名烈士家屬尋找到了親人“埋骨之地”。
周楊出生在淮北市濉溪縣,這里是淮海戰役主戰場之一。10年前,淮海戰役雙堆集烈士陵園改建,把分散掩埋在附近的3000余具烈士遺骨遷移到陵園中。周楊作為志愿者,參與鑒定和整理烈士遺物,并從那時決定盡己所能幫助烈士尋親。
由于當年戰況緊急、記錄不完備等原因,一些烈士的身份無從考證,尋找過程并非一帆風順。周楊給記者舉了一個例子。一名烈士犧牲時,被登記為魚臺人?!按饲?,我們一直在山東省魚臺縣尋找烈士親人,但久久未能找到。后來我們考慮到,江蘇省盱眙縣的‘盱眙’經常被誤讀為‘魚臺’,于是轉變方向尋找?!惫黄淙?,周楊在盱眙縣找到了烈士親人,完成了一次別樣的跨時空“團聚”。
周楊從網上搜尋求助信息,主動與烈士家屬取得聯系,利用手頭掌握的資料,考證出烈士犧牲的時間及大概安葬位置后,再到各個烈士陵園去核實、比對。
在收集資料的過程中,周楊收集到10余份烈士證明書和犧牲通知書,這些烈士沒有親屬,沒有人去申請補錄,但有確鑿的證據證明已經犧牲。他便積極與相關烈士陵園聯系,提供資料,協助陵園把烈士的姓名篆刻在紀念墓碑上。
多年來,周楊無數次利用業余時間,驅車3萬余公里,走訪健在的淮海戰役親歷者,對周圍各文物點,特別是革命歷史遺址進行保護性巡查。他撰寫了70多篇30余萬字的研究文章,搜集整理了10萬余字,具有一定史料價值的第一手回憶資料。
“每一次為烈士尋親,都讓我對那段歷史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對自己的靈魂也是一次凈化?!敝軛钌钣懈杏|地說,“記錄好、宣傳好革命英烈的故事,讓紅色基因賡續傳承,是我輩應盡的責任?!?/p>
從1997年開始,周楊就潛心研究紅色文化,收集了數百件革命戰爭時期的獎章、證書、文獻資料等珍貴藏品。2021年,周楊拿出自己的藏品,參加了以“永遠跟黨走”為主題的紅色集藏展及礦區巡展,近3萬人次參觀展覽并深受教育。周楊還利用為職工做安全培訓的機會進行黨史教育宣傳,做報告160余場次,聽眾2萬余人次,被譽為“礦區紅色宣講員”。
談起周楊,他的同事們都紛紛豎起大拇指?!爸軛钍耆缫蝗請猿譃榱沂繉びH,讓烈士魂歸故里的事跡令人敬佩?!薄拔覀兇蠹一锒加芍缘貫橹軛瞰@得‘中國好人’榮譽稱號感到高興,為他點贊?!薄拔覀円颉袊萌恕瘜W習,用平常心做不平凡事,在平凡之中書寫不平凡……”
(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 劉曉然)